第二十五章(1 / 3)

第二十五章

循循然善誘人

太宰①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②。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③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注釋】

①太宰:官名,掌握國君宮廷事務。

②鄙事:卑賤的事情。

③之:指孔子之道,也指孔子其人。

【解釋】

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真正的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的。”

顏淵歎著氣說:“老師的學問和道德,抬頭仰望,越看越覺得高;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深。看看他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到後麵去了。老師善於有步驟地一步一步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們的行動,使我們想停止學習也是不可能的。直到我們盡了我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形象立在我們前麵,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故事】

顓孫師誠實記教誨

顓孫師,字子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他為人穩重、做事細心,學習也很用功,而且在學習期間就有將來要從政的想法,因此向孔子提出了“一個人怎樣才能在天下通行無阻”的問題。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忠誠信實,說話尊重事實,不誇大、不縮小,而且言行一致,辦事認真,為人謙躬敦厚,那麼他就是來到不開化的部落裏也會暢行無阻;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為人虛偽奸詐,那麼就是在他自己的家鄉裏做事,他也會寸步難行的。”

孔子接著說:“而這個‘忠誠信實’要怎麼樣才能一刻也不離開你呢?當你站著的時候,你就應當感到這幾個字就在您的眼前;而你坐在車上的時候,就如這幾個字寫在車前的橫木上一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天下各地還不任你通行嗎?”

顓孫師很受啟發,覺得老師的話講得非常深刻,想要把它記下來,然而身邊又沒有竹簡。

他急中生智,把紮袍子的腰帶解下來在地上展平,用篆書在上麵工工整整地記下了老師的教導。

劉寬對人仁慈寬厚

仁慈寬厚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人格,在生活中,通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最容易達到人我溝通的目的。東漢時期名臣劉寬,就是一個仁慈寬厚的人。劉寬,是一個君子,能用忍抑製憤怒與自己的欲望,因以寬厚待人而聞名。

有一天,劉寬駕著一輛牛車外出遊覽,牛車慢慢地向前走著。

突然,一個冒冒失失的人跑過來,拉住了劉寬的牛車說:“難怪我的牛不見了,到處找都沒找到,原來是你把我的牛用來拉車了。”

劉寬對這突如其來的事,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心想,這麼多年來我都是坐這頭牛拉的車,這牛怎麼是他的呢?任憑劉寬怎麼向那人解釋,那人隻是一口咬定這頭牛是他的。劉寬一想,別人丟了牛,又急著要用,與他爭也無用,便隻好暫時讓那人把牛牽走,自己步行回家。

沒過多久,那個丟牛人找回了自己的牛,便把劉寬的牛送了回來,並跪下叩頭向劉寬道歉說:“真對不起,誤會了你,隨你怎麼處罰我都行。”

劉寬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體諒地說:“同一類動物有相似的,有時候難免弄錯。現在你很辛苦地把牛給我送回來了,我還要謝謝你呢!”

被人誤解而不爭辯,讓清者自清,平者自平,劉寬的容忍氣度之大讓人感歎。人們都佩服稱讚他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寬厚德量。

劉寬讓牛的故事,被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劉宋史學家範曄寫進了《後漢書》。漢桓帝劉誌時,征召劉寬授官尚書令,又升為南陽太守,推舉掌理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