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3)

第二十七章

匹夫不可奪誌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①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三軍②可奪帥③也,匹夫④不可奪誌也。”

子貢問:師與商⑤也孰賢⑥?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注釋】

①聞:名譽、聲望。

②三軍:春秋時代,諸侯大國多設三軍。這裏三軍泛指全隊。

③奪帥:使喪失主帥。

④匹夫:一個人,指平常老百姓、普通人。

⑤師與商:顓孫師與卜商。

⑥賢:有德行,多才能。

【解釋】

孔子說:“年輕人值得敬畏。怎麼知道他們將來不如現在的人呢?40歲、50歲還沒什麼名望的人,也就不值得去敬畏了。”

孔子說:“全軍的主帥可以被奪去;但一個男子漢,他的誌向是不能被強迫改變的。”

子貢問孔子:“顓孫師和卜商哪個能幹?”孔子說:“顓孫師有點過頭了,卜商有點不夠。”子貢道:“那麼是顓孫師強一些嗎?”孔子說:“過頭和不夠同樣不好。”

【故事】

扶蘇至死忠君報國

儒家“報國”倫理思想,在秦代表現為報國與忠君相結合。這種觀念在扶蘇身上體現得最為典型。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人稱“公子扶蘇”或“扶蘇公子”。據說他的母親是鄭國人,喜歡吟唱《詩經》中的情歌:“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思是說,山上有茂盛的扶蘇,池裏有美豔的荷花。

“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將長子取名“扶蘇”,顯見對此子寄托著無限的期望。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隨著他的成長,在政見上經常與父皇意見相左。

秦始皇橫掃六合,意氣飛揚,躊躇滿誌,以為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於是,在平定天下後,定帝號為“始皇”,以使後世傳之二世三世至於萬世。

公元前212年,有兩名儒生私下裏議論當今皇帝施政太嚴,事發後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後極為憤怒,下令禦史進行追查,並借機處死460多名儒生。

對於秦始皇的這種做法,不是秦帝國的政治精英們都看不到,而是他們或無仁心,或苟安於富貴,不敢拂逆龍鱗;即或無仁,或為一己私利而無勇以諫罷了。然而扶蘇看到了,而且數次直接勸諫父皇。

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儒”等舉措,多次勸阻秦始皇。他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父皇明察秋毫,趕快中止這種錯誤的舉動。

扶蘇說“天下不安”,不僅僅是指那些儒生。在當時,如何鞏固秦帝國政權,這是每一個秦國執政者最為關心的。除了“車同軌,書同文”這樣公認的治國措施外,在國家製度上,在法律實行上,秦帝國眾多精英都有自己各自的看法,而最終決定權則在秦始皇手中。

扶蘇以史為鑒,向父皇表明態度。他認為,應該像周滅殷後那樣,施行寬刑簡政,與民生息,緩解各方麵尖銳重大矛盾。如果動輒重罪,對剛剛建立的統一政權是極為不利的。

扶蘇為了天下蒼生而請命,可見其仁;寧願冒著失去父皇信任的巨大威脅,而犯顏直諫,可見其勇;冷靜地看到秦帝國表麵無比強大底下巨大的危機,可見其智。

事實上,秦始皇心裏是基本承認扶蘇的仁政國策,但不允許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來推翻自己之前所定的國策。他對扶蘇的多次進諫十分震怒,於是,就派他到北方,去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萬裏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希望借此磨礪他的性格。

幾年的塞外征戰,扶蘇已經成長得與眾不同。他勇猛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的邊防將領自歎不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是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就在扶蘇熱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圖之時,一場大禍從天而降。

公元前210年農曆十月,年逾半百的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雖然他一生都在尋求著長生不老的秘方,但仍然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運作規律。隨著病勢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立儲之事。

秦始皇將20多個兒子一一進行掂量,最後將權力、責任與希望都交給了扶蘇,一個自己不喜歡其直言敢諫,卻不得不承認其忠言良策大善的兒子;而且扶蘇是長子,無可爭議的傳位第一繼承人。他當下招來兼管皇帝符璽和發布命令諸事的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給長子扶蘇。

這時扶蘇正監軍在上郡,這裏位於現在的陝西榆林東南,秦始皇在遺詔中命他將軍事托付給蒙恬,趕回鹹陽主持喪事。這實際上已確認了他繼承者的身份。詔書封好後,秦始皇吩咐趙高火速派使者發出,交給自己的大兒子。豈料老奸巨猾的趙高假意允諾,暗中卻扣壓了遺詔。

原來,趙高在趙秦兩國任事多年,早已諳熟了宮廷權力之爭的殘酷。他明白,一旦扶蘇當上了皇帝,自己必定會受到冷落和排擠,所以,這道遺詔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唯有扶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證自己日後的地位。於是,一個惡毒的計劃在趙高的腦海中逐步形成了。

秦始皇病後不久,即駕崩於沙丘平台,就是現在的河北廣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鑒於皇上駕崩於皇宮外而太子又未確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後大亂起來,也擔心秦始皇的諸多兒子紛紛起來爭奪皇位,於是封鎖了消息,將棺材置於韞轅車內,隊伍所經之處,進獻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當時除了隨行的胡亥、趙高和五六名寵幸之臣知曉秦始皇已逝外,其餘的人均被蒙在鼓裏。

一天傍晚,車隊停下住宿。趙高覺得時機已到,便帶著扣壓的遺詔來見胡亥,勸他取而代之。

胡亥早就夢想有朝一日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隻是礙於忠孝仁義而不敢輕舉妄動。現聽趙高一番貼心之語,蓄蘊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動起來。但他知道,這事沒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不行。於是,趙高願替胡亥去與丞相謀劃。

李斯是秦王朝開國元老之一。他跟隨著秦始皇多年了,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治理國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趙高看出:隻有爭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為此,他決定話語攻心說服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