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2 / 3)

趙高徑直找到李斯,有恃無恐地對他坦言:“皇上駕崩一事,外人無從知道,給大公子扶蘇的詔書及符璽也在我那裏,定誰為太子,全在丞相與高一句話,丞相看著辦吧!”

李斯大驚,聽出了他想篡詔改立的意圖。當下斷然拒絕,義正詞嚴地說:“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怎麼說得出口!斯本來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顯貴。皇上現今將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給你我,怎麼能夠辜負他呢!”

趙高是何等奸猾之人,見正麵遊說無效,便一轉話鋒,問道:“丞相,依你之見,在才能、功績、謀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蘇的信任程度這幾方麵,你與蒙恬將軍誰強呢?”

這句話正好觸到了李斯的痛處,他沉默半晌,黯然地說:“我不如他。”

趙高裝出十分關切的樣子,進一步試探道:“丞相是個聰明人,其中的利害關係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職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時候,你還能得善終嗎?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實乃立嗣的最佳人選,希望丞相仔細度量度量。”

趙高的說辭,實在無愧於任何一位戰國縱橫家,以危言聳聽直指人心,讓對方避無可避,逃無可逃。

李斯此刻已經心亂如麻,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向趙高妥協了,他仰天長歎一聲,滴下淚來說道:“遭遇亂世,也隻能以保身為重了!”

趙高知計已成,欣喜若狂,馬上與李斯合謀,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另外炮製一份詔書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扶蘇與蒙恬自裁。

趙高派出的使者抵達上郡,向扶蘇和蒙恬宣讀偽詔。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意欲謀權奪位”,逼其自殺。

扶蘇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肝膽俱裂。當即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

蒙恬與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對這份意外的詔書產生了懷疑,勸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沒有立定太子,諸公子必定都虎視眈眈,暗含窺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監軍守邊,足見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來賜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詐?不如提出複請,弄清楚再死不遲。”

那使者早就受了趙高、胡亥等人的指使,隻在一旁不斷大聲催促道:“請公子奉詔自裁。”

扶蘇一向仁孝,不願背禮,哪裏還去想是真是假,悲傷地對蒙恬說:“父賜子死,我不能等待複請!”

蒙恬說:“你我手掌重兵,身係國家安危,即使是賜我蒙恬一死,也應當麵奉詔,不是惜命怕死,而是為國家計。”

扶蘇聽後歎惜道:“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呀。”

其實,扶蘇比蒙恬更諳熟政治之中的玄機。他知道在等待“複請”的時候,可以選擇逃亡,可以選擇反叛,隻是他不想做罷了。

因為扶蘇清楚地知道,秦帝國的巨大危機之下,再也容不得父子反目,再也容不得兄弟鬩牆。為了最高執政集團的團結,為了政治精英集團即關中文臣武將的團結,為了關中這個秦帝國最為重要基地的穩定,為了秦帝國千載萬世之傳承,他隻能犧牲自己,隻能成為祭品。

於是,扶蘇麵向都城鹹陽,雙膝跪地,淚下如雨,說道:“臣今日領命而死,以報陛下。”言畢伏劍自盡,時年31歲。

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死。使者將他囚禁在陽周,兵權移交給副將王離,又安排李斯的親信為護軍,這才回去複命。

胡亥聽說扶蘇已死,心中大石落地,緊接著,又派人把蒙毅拘留在代地,隨後,將秦始皇死訊公告天下。

葬禮過後,胡亥稱帝,是為秦二世。趙高被秦二世封為郎中令,成為了胡亥最親信的決策者。從此以後,貌似強大的秦王朝,分崩離析,步入亂世。

後來的起義軍領袖陳勝曾經這樣說過:“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本不應繼位,該繼位的是長子扶蘇。扶蘇賢能,卻被二世無故殺害了。”

天地雖大,似再無扶蘇存身之地,為了洗刷罪名、查明真相,扶蘇毅然走入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秦末亂世,為這個已快窮途末路的秦帝國盡了最後一份力。其忠誠報國之心,日月可鑒,名垂千古。

李廣誓死捍衛邊關

漢代儒家學者以“仁”為最高道德,而儒家倫理中的“報國”思想,同樣被人們視為行為準則,並體現在各階層之中。漢代軍事領域的李廣就是典型的一例。

李廣是漢代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是秦時著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裏,後遷徙到成紀,就是現在的甘肅天水秦安。李家世代傳習射箭。

李廣生活的漢代初年,北方的匈奴屢次進犯大漢邊境。公元前166年,匈奴又一次大規模入侵邊疆,李廣以良家子的身份從軍攻打匈奴。因為他精通騎馬射箭,消滅和俘虜了很多敵人,因功被選拔出來做漢文帝劉恒的衛兵。

在此期間,李廣多次跟隨漢文帝射獵。有一次出門打獵時,看見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老虎,李廣手持彎弓,舒展長臂,“嗖”的一聲,一箭射去。待走到近前,發現石頭吞沒了箭頭,箭杆還在微微震顫著,在場的人既驚且佩。

李廣以前住過的郡裏曾經有老虎出現,他親自射殺了它。在右北平住時,李廣射過老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最終也射殺了它。漢文帝曾慨歎:“可惜李廣生不遇時,假如生在漢高祖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至漢景帝劉啟即位時,派李廣做了隴西都尉,後來調做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的時候,李廣擔任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去討平叛亂。在平叛過程中,李廣於昌邑城下衝入敵人軍陣,奪得了敵軍的帥旗,立了大功,以勇而名揚天下。

七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穀太守。後又在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參加過平叛任務的將軍公孫昆邪給漢景帝上書時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

有一次,匈奴又大規模地侵入上郡,漢景帝派親信宦官到李廣部下接受軍事訓練,參加抗擊匈奴的戰爭。

一天,這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去刺探軍情,忽然遇見3個匈奴人,就與他們打起來。那幾個匈奴人射傷了宦官,把幾十名騎兵也全射殺了。這名宦官跑回來告訴李廣,李廣說:“這匈奴人一定是射雕手。”說完立刻帶領100多名騎兵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