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卜式捐獻家財助邊防
漢代報國思想不僅體現在軍事領域的李廣身上,普通百姓中也有心懷國家、矢誌報國的人。農民卜式就是一例,展示出儒家倫理的巨大感化力量。
卜式是漢武帝時河南人。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靠種田和放羊為業。父母去世後,卜式把父母辛苦一輩子掙來的絕大部分財產全留給了弟弟,自己隻趕著一群羊到山林裏謀生。
10多年過去了,卜式辛勤勞動,羊發展到了幾千隻,於是,他又買了田地房宅,成為當地的富戶。這時候,北方的匈奴人經常來幹擾邊境人民的生活,漢武帝連年派兵征討匈奴,花去了不少人力和財力。
卜式知道了這一情況,為了抗擊匈奴,維護人民生活的安寧,他給本地的縣官寫信說,願意拿出家產的一半,做邊疆打仗的費用。縣官轉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覺得卜式這種行為值得讚揚,連忙派一個使者來了解一下卜式為什麼要這樣做。
使臣親自來到卜式居住的山莊,問道:“卜式你捐家產給邊防,是不是想要當官呀?”
卜式馬上回答說:“我從小就會放羊,不知道怎麼做官,我不願意當官。”
使臣又問:“那麼你家裏有什麼冤枉事吧,想通過這個辦法申冤,你想說說嗎?”
卜式回答說:“我生來不和任何人爭吵,我對鄉親們也很好,窮的我主動借給他們錢幫助他們生活,不善良的人我盡量說服他們從善,和我交朋友的人很多,我怎能受到別人的冤枉?另外,我根本沒有什麼向朝廷要說的事。”
使臣又說:“假如真像你說的那樣,那麼你這樣做又有什麼要求呢?”
卜式想了想說:“國家正在討伐匈奴,我認為臣民應當為守衛邊防盡義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隻有這樣才能早日平息匈奴的禍患,我們才能過上平靜的日子。除此之外,我沒有任何要求。”
使臣聽了卜式的話很為感動。回到京城後,使臣建議漢武帝召見卜式,但由於丞相不相信,沒有召見,卜式仍然在山裏牧羊、種田。
又過了一年多,由於連年征戰,邊境不得安寧,有大批移民不得不遷移內地,一切費用全都依靠國庫支付,結果造成國庫空虛,財政困難。
當時,很多富豪人家都把錢財藏起來不捐獻,縣官們都感到很為難。
這時,卜式又持錢20萬獻給河南太守,做移民費用。河南太守把卜式的名字寫在記錄冊上,上報給漢武帝。
漢武帝在記錄冊上看到了卜式的名字,聯想起以前他捐家產給邊防的事跡,這才認為卜式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忠厚長者,於是拜卜式為齊王太傅。
又過了一段時間,南方邊境有外族侵犯,卜式又給朝廷寫信,要求和他兒子一起到南方守衛國家邊疆。
漢武帝很佩服卜式的愛國精神,讓他做了中郎。又下詔書說:
卜式雖然是牧羊種田的農民,但他不自私,在國家有困難的時候,能積極主動為國分憂,不僅為國家捐獻餘錢,而且父子願意為國赴難。雖然還沒有去前方打仗,但表現出他們的忠義之情。我賜他為爵,賞他黃金10斤,田地10頃。
這一詔書用布告的形式公布於全國,用他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勵天下人,號召官員們以卜式為榜樣,為國分憂。
開始的時候,卜式不願意做官,漢武帝說:“我有羊在林裏,希望你去牧它們。”卜式才做了官,穿著布衣草鞋就去牧羊。一年多後,羊都很肥美。
漢武帝探訪他牧羊的地方,對這很滿意。卜式說:“不僅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這樣。按時起居,凶惡的人趕走,不要讓整個群體敗壞。”
漢武帝對他的話很驚奇,說他是內心有高尚的品德的人,讓他試著治理人民,由中郎轉做禦史大夫。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卜式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能有這樣的思想和作為,已經可以流芳千古了。他的愛國、報國的高尚情操,一直激勵著後人。
鄭玄三年未見過老師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學者叫鄭玄。他年輕時,因為家裏生活不寬裕,沒念幾年書,便被迫輟學在家。鄭玄渴望讀書,有幾次,他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要求:“請你允許我再去讀書吧!”
可鄭玄每次提出要求,都遭到父親的斥責。但他並不灰心,仍千方百計地爭取上學。父親拗不過他,隻好把他送到京城的太學裏讀書。學業結束後,他又到處拜師求學。鄭玄曾拜當時有名的學者張恭祖為老師,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聽說陝西有個馬融很有學問時,他又不遠千裏地來到陝西拜馬融為老師。
馬融有400多名學生,平時能夠進到馬融屋子裏去聽課的隻有50多人,然後再由這些弟子去傳授給其他學生。鄭玄在馬融那裏學了快三年,一次也沒見到過馬融。他的數學成績很好,但他一點也不驕傲,而是隨時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準備在見到老師時問個明白。有一天,馬融和他的學生們遇到了一些數學難題,算了很久也算不好。有人向馬融推薦:“鄭玄的數學很好。”
鄭玄等了三年,終於見到了老師。他算出了全部難題,並向馬融請教了那些記錄下來的疑難問題。馬融看到鄭玄既虛又肯動腦筋,稱讚道:“真是個有誌向的人呀!”
驍勇善戰的楊業
楊業就是傳說中的楊老令公。他從小愛好騎馬射箭,學了一身武藝。楊業原為北漢軍官,北漢主劉崇賜其姓劉,名繼業。
北宋滅北漢後,楊業隨其主劉繼元降宋,宋太宗命他複姓楊名業。因他熟悉邊事,仍任他為代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長駐代州抵抗遼兵。
980年3月,遼國駙馬蕭多羅率軍10萬侵犯代州北麵的雁門關。警報傳至代州,楊業手下隻有幾千騎兵,力量相差太遠,大家都很擔心。
楊業決定出奇製勝,帶領幾百騎兵,從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麵,在敵人背後進行攻擊。
遼軍正大搖大擺向南進軍,不料一聲呐喊,宋軍從背後殺了出來。遼軍大驚,不知道宋軍有多少人馬,嚇得四散逃奔。這一仗,楊業刀斬蕭多羅,生擒了遼將領李重海,使遼軍聞之喪膽。
楊業以少勝多,打了一個大勝仗。宋太宗非常高興,特地給楊業升了官。從此,“楊無敵”的威望越來越高了。
楊業立了大功以後,一些大官僚非常妒忌。他們恐怕楊業的聲望和地位超過自己,就設法排擠陷害他。但宋太宗不聽這些壞話。他把這些奏疏封起來,送給楊業,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那些大官僚的陷害,暫時算是擱下來了。
過了幾年,遼景宗耶律賢病死,他的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遼聖宗年僅12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後執政。宋太宗見遼國政局發生變動,認為機會來了,決計出兵收複遼國占領的燕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