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在義烏招募了近4000人,編立隊伍,分發武器,進行嚴格的訓練。稍後,戚繼光針對沿海地形多沼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
從此,這支軍隊轉戰各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人稱“戚家軍”。
1561年四五月間,倭寇大舉進犯浙江,船隻達數百艘,人數達一兩萬,騷擾地區達幾十處,聲勢震動遠近。
戚繼光確立“大創盡殲”的原則,在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地大敗倭寇,先後13戰13捷,共擒斬倭寇1400多人,焚、溺死4000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由於台州大捷,戚繼光被提升為都指揮使,“戚家軍”也聞名天下。
1562年,戚繼光受命入閩剿倭。在此之前,倭寇由於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擊,在福建的活動更加猖獗,一支築巢於寧德城外海中的橫嶼,另一支築巢於福清的牛田,形勢非常危急。
橫嶼是寧德縣東北的一個小島,離岸約有5千米,和大陸之間隔著淺灘。漲潮時,海水將島嶼與大陸分開;潮退後,又盡是泥淖。倭寇在島上紮下大營,修築防禦工事,侵占已達3年之久。
戚繼光為了渡過淺灘,命令士兵鋪上幹草,隨著鼓聲向前爬行。到達橫嶼岸邊時,倭寇早已布成陣勢,士兵們奮勇衝殺,放火焚燒倭巢,倭寇四處逃竄,明軍乘勝追擊,消滅倭寇400多人。殘餘倭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600多人。
戰鬥從開始到結束,不過3個時辰。隨後,戚繼光進軍牛田、林墩,鏟除了福建的三大倭巢。鏟平福建三大倭寇後,戚繼光回浙江補充兵員,倭寇又猖獗起來。
1562年冬,倭寇6000人攻陷興化府城,燒殺搶劫,無惡不作。次年2月,倭寇退出府城,據莆田東南的平海衛為巢。
1563年4月,戚繼光率領1萬多人到達福建。5月,福建巡撫譚綸命戚家軍為中路,劉顯為左翼,俞大猷為右翼,向平海衛發動總攻勢。
倭寇倉皇應戰,戚家軍用火器猛烈射擊,倭寇戰馬受驚,亂跑亂竄,左右兩翼乘勢並進,倭寇大敗,逃回許家大巢。
明軍進圍敵巢,四麵放火,倭寇2000多人或被燒死,或被殺死,逃竄者也多墜崖和蹈海而死。
平海衛之戰不久,又有大批倭寇陸續登陸。
1563年11月,倭寇約2萬人圍攻仙遊,城內居民晝夜死守,雙方傷亡都很嚴重。譚綸和戚繼光統兵來救,駐紮於仙遊城外6000米處,這時戚繼光的部下隻有6000人,敵我力量相差懸殊,不宜立即決戰。
1564年1月,戚繼光將換防軍隊進行周密部署,分道向仙遊進軍。當時倭寇結為四巢,分別盤踞於東、南、西、北四門,中路軍直衝倭寇南巢,其他各路配合作戰,倭寇丟盔棄甲,全線崩潰,仙遊之圍得以解除。戚繼光這次以寡敵眾,大獲全勝,體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但北邊仍然存在韃靼的威脅。為了加強北邊的防務,朝廷決定調戚繼光訓練邊兵。1567年12月,戚繼光奉命北上,被指定負責薊州防務。
戚繼光將全部防區劃分為12路,上麵設東、西協守,分管東西各路軍隊。他雖然全權負責薊州一線的防務,但練兵主張卻得不到朝廷的積極支持,於是將精力主要用到了防禦工事上。
他將舊城牆加高加厚,並修築了大量空心敵台。敵台修成後,戚繼光又設立車營,創立各兵種協同作戰的戰術。
在此期間,因北方士兵紀律散漫,苟且偷安,戚繼光請求調浙兵北上,得到朝廷同意,最後調來兵勇2萬人,成為守邊的主力。戚繼光還根據北方的地理條件,實施了車、騎、步三軍配合作戰的方略。
在薊州修築敵台,建立車營,分別配備重車、輕車、步兵、騎兵、火炮等。通過戚繼光的艱苦努力,北邊防務有了很大的改觀。
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到北鎮薊州,上司譚綸及執政大臣張居正等人,對他的工作都比較支持。尤其是張居正,常把那些作對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所以戚繼光能久鎮北邊,發揮所長。張居正病死後,反對派群起攻擊,戚繼光也受到牽連。
1583年,戚繼光被調往廣東,兩年後被朝廷罷免官職,回到家鄉登州。1588年1月5日,戚繼光突然發病,與世長辭。
戚繼光在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代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