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臣正想寬慰唐太宗幾句,但唐太宗說完以後卻當場宣布,為了這件事,他將親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謝罪3日。
這一下,滿朝的大臣都吃驚了,感到唐太宗為這點事,竟然要這樣做,太過分了,於是便紛紛跪下勸阻。房玄齡對唐太宗說:“皇帝是一國之主,生殺大權是皇帝掌握的,陛下何必把這件事看得這樣重,內疚自貶到這種程度呢?”
唐太宗並沒有因為大家的勸說、寬慰而原諒自己。他自責地說:“正因為皇帝是掌握生殺大權的,才更應該慎重認真,嚴格地按照國家法律辦事呀!而我卻沒有聽從大理寺依法判決的正確意見,反而不顧法律,一意孤行,這怎麼能原諒自己呢?”
天快黑了,唐太宗見大家一直跪在地上阻攔,硬是不讓他去郊外,便感慨萬分地說:“你們不要跪在地上了,快起來吧!我決定暫時不到郊外向上天謝罪了。但是,一定要下詔書,把自己的罪過公布於天下!”說著就毅然拿起筆來,寫了一道“罪己詔”。
唐太宗在“罪己詔”中檢查說道:
我在處理黨仁弘之事上,有三大過錯,一是知人不明,錯用了黨仁弘;二是以私亂法,包庇了黨仁弘;三是賞罰不明,處理得不公正。
唐太宗向大臣們宣讀之後,立即下令,將他的“罪己詔”向全國的臣民公布。
唐代張說不作假證
唐代政治家提倡誠信為國之本,國家強大也在於有信有禮,這些都發展了唐代政治誠信理念。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張說就做到了對自己自信和對他人講誠信。
張說是宰相魏元忠的部下。魏元忠曾經為貞觀之治向開元盛世的順利過渡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張說為人正直,不畏權勢,不替權奸作偽證陷害忠良的行為,表現出高尚的品格。
張說不作偽這件事,還要從武則天當政時說起。
在690年,武則天即位,她最寵幸的“兩張”即張昌宗和張易之,這兩個人十分奸佞,權勢很大,滿朝文武都怕他們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卻不把他們放在眼裏。
魏元忠還在洛州當刺史的時候,張易之的一個仆人仗勢欺人殘害百姓,洛陽官員因他是張易之的人,誰也不敢處置他。魏元忠知道了此事就把他抓起來,作了重處。張易之從此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魏元忠當了宰相以後,武則天想把張易之的弟弟張昌期任命為長史。一些大臣為了迎合武則天都稱讚張昌期能幹,魏元忠卻說張昌期不適合當此重任,武則天因此就沒有提拔張昌期。
經過這件事,張昌宗、張易之更把魏元忠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想把他除掉。他們就在武則天麵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曾經在背後說:“太後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
武則天一聽大怒,把魏元忠給抓起來打進了監牢,還要親自審訊,並要張昌宗、張易之當麵對證。
張昌宗怕此事敗露,又想出一個毒計,想找一個假證人陷害魏元忠。他們想來想去,最後物色到魏元忠的部下張說。他派人把張說找來,逼迫他答應此事,並答應他事成之後,不僅重賞,還要提拔他。
張說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張昌宗等人的權勢。思想鬥爭得很厲害,他知道這將關係到他個人的生死存亡。
第二天,武則天上朝,召集文武官員、太子和宰相,要張昌宗和魏元忠當麵對質。魏元忠原本沒有此事,自然堅決不承認。魏元忠就同張昌宗爭論起來,半天沒有結果。
這時,張昌宗就對武則天說:“魏元忠部下的張說就聽到過這些話,可以把他找來作證。”
武則天立刻傳令讓張說進宮。其實官員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知道張說受到了脅迫,聽說張說要上朝作證,大家都非常擔憂。
這時,右丞相宋璟見到張說,對他說:“此事關係甚大,千萬不要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一定要說真話,即使得罪了皇上,被流放臉上也光彩。一個人的名譽是最可貴的。”
史官劉知幾也提醒張說道:“不要玷汙你的清白,不要連累後代子孫啊!”
張說心裏早就拿定了主意,他不慌不忙地上了朝堂。
武則天兩眼盯住張說,問道:“你聽到魏元忠誹謗朝廷的話了嗎?”
魏元忠一見張說,就說:“張說你要分辨是非,千萬別跟張昌宗一起陷害我。”
張昌宗在旁邊威脅催促張說說:“你別去理他,不要害怕,趕快大膽作證!”
張說一見這種情景,就勢向武則天說道:“陛下請看,在陛下您麵前,張昌宗還敢這樣脅迫我,可以想見他在宮外是怎樣霸道了。我不能不說實話了,我確實沒有聽到魏元忠說過反對陛下的話,是張昌宗逼迫我來做假證人的。”
張昌宗一見張說變了卦,氣急敗壞地叫了起來:“好你個張說,你是魏元忠的同謀犯!”
武則天是個聰明的人,聽了張說的話,明知魏元忠的確冤枉,但她又不願讓張昌宗他們下不了台,就斥責張說說:“你真是反複無常的小人。”並下令把張說也抓起來。
事後,武則天又多次派人審訊張說,可是張說已經橫下一條心,堅決不作偽證。耿直的張說保住了魏元忠。武則天雖然沒有抓住魏元忠謀反的證據,但她還是偏心,撤了張說的職務,又把張說判了流放罪。
不久,唐玄宗當政。宰相張柬之和一些官員把張昌宗和張易之等都抓了起來。由於張說以誠為本,尊重事實,不作假證,在朝廷大臣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張說在流放期間,精心構思了一組詩,題名為《五君詠》,詠讚初唐名臣魏元忠、蘇瑰、李嶠、郭立振、趙彥昭5人。其中的一首《魏齊公元忠》寫道:
齊公生人表,迥天聞鶴唳。
清論早揣摩,玄心晚超詣。
入相廊廟靜,出軍沙漠霽。
見深呂祿憂,舉後陳平計。
甘心除君惡,足以報先帝。
張說找到同事的兒子蘇頲,請他把《五君詠》轉交給當今皇上唐玄宗李隆基,以明心誌。蘇頲看後,當堂嗚咽流涕,悲不自勝。等上朝時,他就在唐玄宗麵前盛讚張說。最後,淪落荒蠻之地的大臣張說再次回到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