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仔細一看,都嚇了一大跳。隻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地顯出了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
正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時候,張畫師開口說:“我睡覺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呢!”
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
張家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
此後,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張畫師隻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慢慢地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
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我國是信奉多神的國家,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諺說,“三祭灶,四掃屋”,指的就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
自灶神產生之日起,其職掌便與火或灶火毫無關係,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俗諺。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八佾》裏記載說,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釋人們“媚於灶”的原因時指出:“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說,如果做了不對的事,上天自然會怪罪,無論找誰怎麼禱告都沒用。
為了求得心安,人們往往會認為隻要討好灶神,上天就不會知道自己做過的錯事。
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因此古人認為,討好灶神,認真祭灶是非常嚴肅的事。基本上,灶神告什麼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麼懲罰。東晉道教學家葛洪,在他所著的道教經典《抱樸子·內篇》裏寫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說,誰要是得罪了灶神,嚴重的要少活300天,輕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古籍《東廚司命燈儀》中也對灶神的職責形容說:
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
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3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3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進門看三相:狗大,貓肥,孩子胖。
進門休問榮辱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進化端由勞動始,成功全賴鬥爭來。
進考望入學,犯罪怕坐牢。
進洞的蛇,扯不出來。
進廟門,知廟法。
進啥廟,念啥經。近山多雨,近水多風。
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
近水樓台先得月。
近水不可枉用水,近山不可枉燒柴。
近官如近虎,伴君如伴虎。
近官者貪。
近官得力,近廚得食。
近官得貴,近廚得食。
近家無瘦地,遙田不富人。
近臭遠香。
近怕鬼,遠怕水。
近柴不赴火,遠柴赴煎棵。
近處好安身,遠處好賺錢。
近廚得食,近民得力。
近火先焦。
近廟欺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人與周圍事物、人際之間習性的關係,常因環境等改變自己。出自《北堂書鈔》六十五卷引《晉傅玄少傅箴》:“夫金木無常,方圓應形,亦有隱括,習與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晉朝的大臣傅玄是個品學兼優的人,為人正派,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做太子的首席教師——太子少傅。
皇太子府裏屬員很多,有宮女、太監以及一大批為太子辦事的官吏。這些人為討太子歡喜,阿諛逢迎,陪著太子玩耍,太子為所欲為,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想學好是很難的。為此,傅玄非常憂慮。有一天,他給太子講課的時候,講道:“想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會被它染紅;多接近墨水,就會被它染黑。對自己則一定要嚴格要求,行為要端正,做到這些,周圍的人才會跟你學,正派的人才會圍繞到你身邊來。譬如:聲音清亮,回聲就一定和諧;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會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麼符合德義的話就會聽得多,自己的行為就會逐漸符合規範準則。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進入賣鮑魚的店一樣,
時間久了,你就聞不到蘭花的芳香了。”後來皇帝聽到了傅玄的這番話,覺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寫在屏風上,放在太子的房裏,讓他每天讀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