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還流傳下來一些頗具傳奇色彩的關於柳的典故和傳說。

在漢代,因軍紀嚴明,戰功突出,深得漢文帝刮目相看的名將周亞夫曾屯軍細柳營,後來“細柳營”因此成為軍營的別稱。這一別稱在後人的詩詞中廣泛應用,如王維的《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隋煬帝開鑿運河時,沿汴河修建隋堤,並在運河兩岸及堤壩上大量種植柳樹。古代傳奇小說《煬帝開河記》中有如下精彩的描寫:

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船之人,護其蔭涼;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栽畢,帝禦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時舳艫相繼,連接千裏,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百裏。

這雖然屬小說家言,不過,縱觀史實,把柳樹栽植在運河岸上,還是可信的。

在古代,柳是詩詞中最常見的靜物之一。雖然在隋代之前,柳已經出現在古人的詩詞中,但是,柳在詩詞中的普及卻是在隋唐以後。

唐代是詩詞繁榮的時代,詠柳的詩也非常之多,以柳起興的詩就更多了,這也是我國柳文化的一個特點。唐代李白的《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這是寫柳與離別的一首上乘佳作。還有唐代詩人王之渙有送別詩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這裏的楊柳指的就是垂柳,而且也可以看出,當時折柳送別是如此之流行,以致柳自己都感慨地說人間別離多了。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更是盡人皆知了,後代竟譜成《渭城曲》而在民間廣泛流唱。

當然,作為春天植物最明顯的季相之一的“柳條吐翠”,自然是人們最常見的吟詠對象。其中吟詠柳的優美姿態和無限春光的代表性作品,當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了,詩寫道: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人高超的描寫技巧和豐富想象力,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代白居易還將柳作為其新樂府的題名,作雜曲歌辭《楊柳枝》,引起一時風氣,後人多相附和。詩寫道: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裏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嫋嫋複青青,勾引清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唐代劉禹錫也作《楊柳枝》,“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後來,“楊柳枝”一詞竟同詩體“竹枝詞”一樣,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題材和形式。

sònɡ

送君千裏,終有一別。

送佛到西天,擺渡到江邊。

送佛送上殿,渡人渡上岸。

送人取好物。

送禮沒利錢,一錢換一錢。

送禮不羞回禮羞。

送禮容易回禮難。

送行餃子接風麵。

送行的餃子迎逢的麵。

sōu

搜索枯腸,資材充盈。

sū

蘇州頭,揚州腳,杭州好穿著。

蘇州不斷菜,杭州不斷筍。

蘇秦還是舊蘇秦,換了衣裳沒換人。

蘇杭兩浙,春寒秋熱;對麵廝啜,背地廝說。

蘇城街,雨後著繡鞋。

蘇秦口,張儀舌。

sù

粟米煮飯,不好害一餐;夫妻倆人,不好害一世。訴不完窮人苦,打不盡氈上土。

suàn

算計別人,最後算到自己頭上。

算命不說好,命金哪裏討。

算賬不薄人。

算卦小破財,算去不算來。

算計不通一世窮。

算小不算大。

算算用用,永遠不窮。

算術不離手,教書不離口。

算盤腦殼打死人,碎碎條子纏死人。

算盤一響,眼淚直淌。

算盤要撥拉,拳腳要踢打。

算盤子不饒人,節氣不饒人,歲數不饒人。

算命若有準,世上無窮人。

算命不如敲核桃。蒜地毀蔥,離不了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