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辨厥陰病脈證並治2(2 / 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3)

【解讀】

誤治後傷陽,陽虛陰盛而致厥。後世醫家對誤治種類的認識有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本條是緣於誤汗,因大汗而致陽傷,陽氣耗散,而見大下利、手足厥冷等證。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大汗”及“大下利”皆屬誤治方法,病因一誤再誤,導致陽氣耗散,因見厥冷之候。征之臨床,上述兩種情況皆有可能存在,隻要手足厥冷的性質屬於陽虛寒盛,便可用回陽救逆的四逆湯。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①結在胸中②,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354)

【注解】

①邪:這裏指停痰食積等致病因素。

②胸中:概括胸胃而言。

【解讀】

病人手足厥冷,若屬陽虛陰盛,必脈來微細無力,此則脈現緊象,從其證候分析,還應緊而有力,是邪(痰)結於胸中使然。正因痰阻胸中,胸陽阻隔,氣機不暢,陽氣不達四末,因見手足厥冷之候,其“陰陽氣不相順接”的主因是“痰”;正因痰阻胸中,胸脘氣機不暢,中焦升降失司,因見心下痞滿、煩悶不舒及脘中饑嘈但又不能食等症,根據其痰阻的病機本質,病人還應見及頭目昏眩、舌苔厚膩等痰阻之象。

正因痰阻胸脘,病位偏上,遵循《內經》“其在上者,引而越之”的治療思想,當用吐法,俾痰濁去,陽氣通,而手足厥冷自除。

關於本條所述的病位,因其列於厥陰病篇,且以手足厥冷為主症,故多以為其病在厥陰,實際從其本質來講,其與肝經心包經並無太大關聯,所以放在厥陰病篇,仍然是連類而及使然。

《傷寒論》中述及瓜蒂散證3條,一為166條,出於太陽病篇,以“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為主證;二為324條,出於少陰病篇,以“飲食人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為主證;三為本條,見於厥陰病篇,以手足厥冷,脈緊等為主證,雖然表現各有側重,但病性則一,即同為痰阻胸脘之候,故其治法方藥相同,體現了“異病同治”的治療學思想。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①治其厥;不爾②,水漬入胃③,必作利也。(355)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桂枝二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注解】

①卻:然後。

②:不爾:不這樣。指不先治水。

③水漬入胃:這裏指水飲滲入腸中。胃實指腸而言。

【解讀】

手足厥冷同時見有心下悸動不安,從“宜先治水”分析,是水飲內停所致。厥是陰陽氣不相順接致成,水飲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津液在局部不正常堆積,留而為飲,阻礙陽氣的運行及陰陽之氣的相互交接,最終形成以手足厥冷為特征的厥證。

水飲內停的具體部位,從病人症見“心下悸”及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水漬人胃”而見下利的轉歸分析,其水飲顯然是停於胃腸。何以知之,首先從“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分析,其“下利”的病機是水飲迫腸、腸失傳導所致。文中的“胃”包括胃腸。

由於證屬水飲內停胃腸,而其根本在於脾胃陽氣不足,因此本證除厥、心下悸,或見下利外,還可能出現不能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等寒飲內停的表現。

證屬胃陽不足、寒飲內停,治當溫化以散其水,水散則陽氣得通,陰陽交接,不治厥、悸,而厥、悸自除。水飲得化,不致下迫,腸不受累,則不會出現下利的變證。

方中茯苓甘淡以滲利水濕;桂枝辛溫,既可溫陽化氣以助茯苓利水除濕,更可與甘草合用辛甘化陽以通血脈,並除厥逆;生薑辛散,功擅溫胃散水,與茯苓同用,更增化飲通陽之力。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①不至,喉咽不利②,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356)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術六銖、幹薑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鬥米頃,令盡,汗出愈。

【注解】

①下部脈:指尺脈而言。亦有認為指足部脈。

②喉咽不利:咽喉疼痛,吞咽困難。

【解讀】

傷寒六七日,當邪傳變之時,若表未解,當解其表;若表己解,見有裏實證者.方攻其裏。此遵循先表後裏的治療原則。今大下之,其病不除,反致陰虛陽陷,證見上熱下寒,虛實錯雜證侯。所以寸脈沉而遲者,上焦陽氣下陷;手足厥逆者,中焦陽氣不布四末;下部脈不至者,下焦陽氣虛陷。咽喉不利,唾膿血,乃津虛火炎。泄利不止者,乃氣虛液脫。

似此陰陽錯雜,寒熱並見,表裏不解,氣陰兩虛,如治寒則遺熱,治熱則妨寒,治實則礙虛,補廢則助實,故雲此為難治。以麻黃升麻湯主之者,麻黃、升麻、桂枝通陽除寒,宣發陽鬱,調和榮衛;知母、黃蘋、石音清鬱泄熱,清肅上焦;白術、幹薑、甘草、獲薈理中健脾,通和中焦:當歸、蔗菜、天冬、芍藥養血生津,滋助下焦。陽得以和,陰得以滋,此一方劑寒熱並用,清補兼施,可知立方之妙也。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①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57)

【注解】

①下趣:轉氣向下迫近少腹。趣一作趨,又同促,迫也。

【解讀】

傷寒病經四、五日,病人出現腹痛,並覺腹中有氣自上向下衝迫,直至少腹,這些都是將要發生下利的先兆。

由於本條出現在厥陰病篇,故而曆代醫家多以為是厥陰陽虛寒盛下利,從臨床實際分析,出現此等證候既有病屬厥陰者,更有尚在太陰者,即使病人厥陰,亦有因陽虛寒盛或肝熱內迫者,更有腸道濕熱內蘊或寒熱錯雜者,臨床應結合其他證候仔細分辨。

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下之,寒格①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方十。(358)

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幹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注解】

①寒格:這裏指上熱與下寒相格拒,其證以飲食入口即吐為特征。

【解讀】

傷寒病程中如出現腸腑結實之證,自當采用寒下之法,但因寒下乃祛邪攻擊之劑,極易引發證情變化,故需據下後情況,對治療方案作相應調整。如果不察病情變化,恣意再以吐、下之法治之,則病情會進一步發生變化,因誤吐不僅具升散動火之性,更有傷津化熱之變,而誤下則易致脾陽耗傷,形成胃熱內蘊脾陽耗傷的脾寒與胃熱格拒的寒格證。值此之時,如醫者一誤再誤,再以吐、下之法治之,則寒熱格拒之象更形加重,出現脾升胃降逆亂、飲食入口即吐的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