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又問子貢:“你是不是認為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子貢想了一想說:“先生您的學說博大精深,但正是因為它太精深了,反而使各國都不采納采納(nà):接受(意見、建議、要求)。您的學說,您為什麼不降低一點要求使國君都樂於采納它呢?”
孔子說:“子貢啊,好的工匠雖然手藝高超,但他製造出來的器具卻未必能使人人都滿意;好的書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讀,君子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說,用法度規範國家,用道德統治百姓,但卻不能保證一定會被君王所采納。現在你不想著如何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完善我們的學說,而是一門心思去迎合當權者的需要,這種誌向太不遠大了。”
孔子又把這個問題向顏回說了一遍。顏回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形容精神振奮,情緒昂揚,充滿正氣。地對孔子說:“先生,您的學說偉大極了,因此普通人理解不了,但不被理解、不被采納又算得了什麼?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您作為君子不迎合世俗的高尚情操。我們應該繼續堅持不懈堅持不懈(xiè):堅持到底,毫不鬆懈。地推行它,總有一天賢明的君主會運用它治理國家,實現我們的主張。”
孔子很受感動地說:“有道理。如果你是個統治者,我願意在你的手下為你服務!”
後來孔子派子貢麵見楚王求救。楚王派兵去接孔子,孔子師徒才擺脫了困境。
孔子又先後到了楚國、衛國,直到68歲才回到魯國,結束了十四年的遊曆生活。雖然遊訪各國,備嚐艱辛,一事無成,但孔子仍壯心不已。
孔子斷案
孔子53歲那年,做了魯國的司寇。
這天一大早,孔子就驅車來到大堂,剛剛坐定,就聽門外傳來一陣亂叫。孔子叫弟子顏回出去看看。一會兒,顏回回報說:“外邊有父子倆來告狀.是父告子,子告父。”孔子一聽感到很奇怪,就讓他傳他們進來。
這一老一少破衣爛衫,灰頭土臉,來到大堂,倒頭便拜,接著吵吵嚷嚷爭著訴說。孔子臉一沉,驚堂木一拍,道:“父不父,子不子,像什麼樣子,老者先說。”那少者趕緊閉了嘴,低下頭聽老者陳述。
原來,這爺倆一起過活,老者貪吃,少者懶惰(duò),家中一貧如洗一貧如洗:窮得像被大水衝洗過一樣。形容非常貧困,一無所有。,爺倆常常為吃喝爭吵打鬧。今天早上,爺倆又為吃飯吵起來,父親生氣動手打了兒子,兒子賭氣摔了家中惟一的飯碗。於是,父子倆就拉拉扯扯鬧上公堂。
孔子聽了,氣得不得了,但該怎樣處置,一時也沒了主意。他轉臉看看顏回,顏回更是一臉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孔子走下大堂,來到窗前沉思了片刻,對衙(yá)役們說:“把他倆都給我關進大牢裏去。”告狀的爺倆想讓孔子給個公平合理的判斷,沒想到不分青紅皂白就要投進大牢,雙雙連喊:“冤枉!”孔子怒道:“你們是魯國的百姓,不懂倫理道德,簡直是豬狗不如,還敢喊冤枉。”孔子對衙役們說:“把那老頭子給我押進新牢,把那年輕的押進舊牢,餓他們三天,看還敢說冤枉不!”
老者被關在新牢裏,一個勁地唉聲歎氣唉聲歎氣:因為愁苦、憂悶而發出歎息。。突然,梁頭上傳來一陣嘰嘰喳喳的叫聲。老者抬頭一看,原來是一窩燕子,老燕子叼小蟲從牢窗裏飛進來,喂給小燕。老燕子從早到晚,飛進飛出,從不間斷。老者倚(yǐ)在牆根看得入了迷……那少者被關在一間舊牢裏,裏麵又暗又潮。少者就趴在窗口往外瞧,庭院裏空空蕩蕩隻有一棵大槐樹,槐樹上有個鳥窩,隻見小鳥正給老鳥喂食哩。原來老鳥生下小鳥18天眼就瞎了,自己不能找食了,以後的日子全靠小鳥來喂養。這樣一連看了3天,老鳥的叫聲,終於喚醒了年輕人的良心……第四天,孔子升堂。從牢裏提出老者和少者,這爺倆一見麵,在大堂上抱頭痛哭,哭得那麼傷心。這時,隻有孔子心裏最清楚,臉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孔子問道:“你們知罪嗎?”少者抹(mǒ)著淚道:“知罪。”孔子又問:“罪在哪?”少者道:“罪在不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孔子又問:“以後怎麼辦?”少者回答說:“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孔子點點頭,又問那老者:“你知罪嗎?”老者道:“知罪。”孔子同樣又問:“罪在哪裏?”老者回答說:“罪在教子無方上。”孔子聽完心裏很高興,他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說:“你倆要徹底改掉身上的壞毛病,要勤於耕種,好好過日子。”退堂後,顏回陪著孔子在院內散步,顏回望一眼樹杈(chà)上的鳥窩和低飛的燕子,由衷(zhōnɡ)地佩服道:“老師審案,別具一格,實在是高明,我一定要跟著老師多學學呀。”
孔子編修六經
孔子的學說強調推行“仁政”,以仁治國,因此在考訂古代“仁人”的文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搜集散失在民間的《夏書》、《商書》、《周書》等篇章,這些都是我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求古代事跡的典籍,把它們彙集成編,這就是後人看到的《尚書》,它包含了商周時期大量的曆史文獻。
孔子對古代流傳下來的詩進行整理。他收集了很多詩的抄本,把較好的三百零五篇保留下來,編成書。其中包括了從歌頌商朝始祖契到記錄周厲王禮崩樂壞的各個時期的詩篇。孔子按照樂曲的音調,調整編排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個部分。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詩經》。
孔子晚年喜研究《周易》,寫了很多解釋《周易》的文章。孔子在71歲這一年,根據魯國的曆史,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編寫了一部《春秋》,提綱挈領提綱挈(qiè)領:提起魚網的總繩,拎起衣服的領子。比喻抓住事物的要領。地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到哀公200多年的天下大事。在編寫過程中,孔子把自己的主張滲透到字裏行間,形成了一種寫作風格,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
孔子整理編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被稱為“六經”。它不僅是我國儒家最基本的經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學術價值的古代文化瑰寶瑰(ɡuī)寶:特別珍貴的東西。,它的整理和保存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社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名徒
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他的學生相傳先後有3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70多人,而最有成就的,就是以下幾位:
顏回(前52~前490年),學習極為勤奮,死時年僅31歲。
子路,喜歡參與政治,後在衛國政變中被殺。
子貢,以善辯聞名。
子遊,精通典籍。
顏回好學
顏回字子淵(yuān),魯國人,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他比孔子小30歲,曾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對他說;“隻要你能克製自己的欲望,一切行為遵守周禮的原則,那麼天下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顏回深受啟發,便拜孔子為師,學習禮樂。
顏回學習非常刻苦,盡管學習條件很艱苦,但他絲毫不在意,反而更加刻苦學習。孔子曾經讚揚顏回說:“顏回真了不起,每頓隻吃一碗飯、隻喝一碗湯,住在簡陋的屋子裏,能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艱苦條件,絲毫不改變自己的抱負,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指有恒心,能長久地堅持下去。地刻苦鑽研學問,真是很了不起!”
顏回每次聽講時總是聚精會神地看著孔子。他善於思考,反複琢(zhuó)磨孔子講授的道理,總能提出一些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平時的言行舉止也都遵守禮製,常常使人得到啟發,就連大聖人孔子也能從他的一舉一動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顏回一生學習勤奮,但是命運坎坷坎坷(kǎn kě):比喻不得誌。,29歲時頭發就全白了,30多歲就死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顏回是我最好學的弟子,自從他投到我的門下,弟子們都變得更加勤奮好學了。可憐他這麼早就離開了我們,我再沒有像他那樣刻苦認真的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