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的謎底是:“杏”、“棗”、“李”(或“梨”)、“蓯蓉”(草蓯蓉和肉蓯蓉的統稱),巧用諧音,一語雙關;下聯的謎底為:“奈”同“柰”(一種蘋果名叫“柰子”),“這”同“柘”(一種落葉灌木或喬木,其果實為球形),“事”同“柿”,“當歸”也即中藥“當歸”,也都是諧音,都是雙關。

東坡小妹相戲謔

相傳,蘇小妹也同其兄蘇東坡一樣,不僅能詩善聯,文章寫得漂亮,而且開朗活潑,好開玩笑。一日,讀書作文之暇,蘇東坡掩卷小憩,忽然靈機一動,想出一副對聯,朝著小妹吟道:

腳蹤未出香房內

額頭先到畫堂前

蘇小妹聽了,知道是哥哥在戲耍她,也不示弱,於是還擊道:

去年一點相思淚

今日方流到嘴邊

二人四目相視,笑得不亦樂乎。

蘇東坡兄妹,以吟謎聯,互相取笑,極富情趣。

蘇東坡的聯意是說,小妹人還“未出”閨房,可是“額頭”已經到了客堂,這是為何,隻有“衝頭”可以解釋。前額很衝,就是廣額,俗稱“衝頭”或者“壽頭”。此聯用的是誇張手法。蘇小妹的聯意是說,東坡去年的眼淚流了一年才到嘴邊,臉也真是夠長的了。此聯顯然也是誇張手法。

蘇小妹猜破啞聯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他倆經常在一起吟詩答對,平素又不重禮節,好嬉戲。

一天,大雨過後,二人到野外遊玩,說笑間來到了一河岸邊,蘇東坡看了看河裏的水對佛印道:“我有一上聯就在這河水之上。”

佛印向河裏看去,隻有兩塊木頭在河上漂浮著,別無他物;又向蘇東坡看去,見他有滿臉嬉笑之色,一下子明白了。這佛印雖然是個和尚,卻也滿肚子學問,他也笑嘻嘻地指著身邊一片被雨淋濕的穀地對蘇東坡道:“我有一下聯,卻在這裏麵。”

二人誰也沒說出各自的對句是啥,但卻都心照不宣地笑了。

回到蘇府,他們把經過說給蘇小妹聽,讓蘇小妹猜是什麼對子。蘇小妹心想:你們想考我呀,我可不能讓你們看扁了。於是,她看了看眼睛紅腫的佛印,又看了看半臉胡子的哥哥,想了想二人所說的經過,忍不住笑出聲來。她很有把握地來到桌前,揮筆寫了一聯。

蘇小妹寫完後,將手一揮,口中喊道:“請二位看看可是此聯?”

蘇東坡和佛印看罷,二人都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隻聽佛印對蘇東坡說:“小妹真乃女中之魁,學問不在你我之下。”

蘇小妹的這副對聯是:

和尚(河上)雙目(木)無珠(株);

蘇軾(粟濕)隻頭沒臉。

此聯用的諧音對仗法,蘇小妹能根據作者當時的形象和心理變化,猜破謎聯,的確表現出她具有超凡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東坡佛印啞謎絕對

傳說,有一日傍晚,蘇東坡偕好友佛印和尚泛舟在長江之上,船小風輕,隨波逐浪,二人開懷暢飲,談笑風生。

時值深秋,金風颯颯,水波粼粼,大江兩岸,景色迷人。酒過三巡,佛印向東坡索句。俄頃,東坡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循指望去,隻見河岸上有一條大黃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大嚼肉骨頭,頓有所悟,原來你東坡在打啞謎呀!出了個五字上聯來戲弄我。

佛印和尚欲言又止,隨後他嗬嗬一笑,順手將自己手中的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東坡見此心照不宣,撫掌大笑,原來佛印和尚的動作也是一個啞謎,而且巧妙地與東坡的上聯對仗。完成了一副令人捧腹的啞謎妙對。

蘇東坡的啞謎上聯是:

狗啃河(和)上(尚)骨。

佛印的啞謎下聯為:

水流東坡詩(屍)。

王琪張亢鬥謎對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初有名的神童。他7歲能寫文章,13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後來當了宰相。晏殊是北宋的著名詞人,後來的大文學家範仲淹、歐陽修等,都出自他門下。

據歐陽修《歸田錄》載,晏殊性格豪爽,尤好交友,不少文人名士都是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裏有兩個人很有學問,一個是詩人王琪,一個名叫張亢。王、張二人十分要好,平時還愛開個玩笑。有一天,晏殊請客,王琪和張亢也在座。酒過三巡,氣氛活躍起來,王琪突然來了雅興,笑著吟出一聯。聯曰:

張亢觸牆成八字

眾人聽了直樂,知道這是在開玩笑,都不吱聲,且看張亢如何對答。張亢並未惱怒,反應極快,不假思索,立即高聲回敬一聯。聯雲:

王琪望月叫三聲

一聯出口,逗得大夥前仰後合;不知情者,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王琪與張亢,一個講“觸牆”,一個對“望月”,這個說“成八字”,那個道“叫三聲”,到底這是什麼意思?為何眾人捧腹大笑?為啥有的莫名其妙?

原來這是一副謎對。張亢、王琪其貌不揚,張胖王瘦,王琪戲稱張亢為“肥牛”,張亢謔稱王琪為“瘦猴”。王琪出聯極其形象,牛用兩個犄角碰牆,正好留下一個“八”字,極言張亢像頭笨牛,又巧嵌“王八”之意;張亢文思相當敏捷,你以笨牛為題,我用瘦猴對付,古詩雲,“猿啼三聲淚沾裳”,你不正像那望月而啼的猿猴嗎?

牧童的絕對

從前,有兩個秀才赴京趕考。一路上,他們邊行邊談,非常開心。這一天,兩人一對一答,談論著詩詞對聯,但當行至一座山旁時,被一個放羊娃擋住了去路。

一位秀才問道:“牧童為何攔住我們?”

牧童笑著說道:“聽兩位先生滿口之乎者也,我想出個對子,你們對出我就讓路。”

那位大個子秀才對小個子秀才說:“走!我們滿腹詩書,與一個牧童對對子,豈不有辱斯文。”

小個子秀才說:“就讓他出吧,也好戲耍他一番。”

牧童也不客氣,以山羊為題,信口說道: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兩位秀才想了半天,怎麼也對不上,非常尷尬。隻好說了幾句道歉的話,便匆匆告辭了。

他們一路走,一路想著牧童出的對子。當他們來到一個水壩旁時,一個放牛娃見兩個秀才愁眉苦臉,便問道:“二位先生好像有什麼心事,能否跟我說說?”

一個秀才不以為然,說:“趕快走路吧,別再找麻煩了。”

另一位秀才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放下我們的架子,向他請教請教。”

兩位秀才便把放羊娃出的上聯說了出來。

放牛娃聽後,哈哈大笑說:“這有何難,這對子太簡單了!”

一位秀才說:“這是一句絕對,可把我們難壞了!”

放牛娃說:“你們平日隻讀四書五經,對民間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

另一位秀才懇切地說:“請教小兄弟這對子的下聯。”

放牛娃便以水牛為題,隨口答出了下聯:

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

兩位秀才聽後都說:“我們不如牧童啊!”

機靈頑童的妙對

明朝有個知府叫馮馴,有一天,他在家裏請客。客人裏邊有個十來歲的孩子,是跟他父親一起來赴宴的。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且很機靈。有人說,這孩子頂會對對子了。一個客人聽了,就提出讓這孩子對對子,那客人指著知府馮馴說出上聯: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

此聯表麵上倒很簡單,實際上還真不好應對。許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孩子竟對出下聯: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