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哨”趕忙將這事報告了縣太爺。縣太爺聽說秀姑把個男人扶在她的床上,醋性大發,暴跳如雷,急忙下令:“快!把秀姑給我抓來!”

過了一會兒,秀姑被帶到公堂。她雙手合十,問縣太爺道:“民女何罪,被解押到公堂來?”

縣太爺一拍驚堂木:“你還問我?我倒要問問你:那醉漢是什麼人,竟放他到你的臥房?如此傷風敗俗,還不知罪嗎?”

秀姑聽了,從容不迫地念了一副對聯:

醉漢妻弟尼姑舅

尼姑舅姐醉漢妻

縣太爺思索了半天,突然醒悟:“放她回去!退堂!”

原來醉漢是尼姑的父親。

兩尚書巧對多麵謎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博學多才的工部尚書曾同亨與文武雙全的兵部尚書周延,友情甚篤,過從甚密。

有一天罷朝後,二人相約在醉仙樓飲酒,先是議論朝政,繼而談天說地。酒過三巡,兩人微醉,詩興大發,竟猜起謎來了。曾同亨首先吟道:

四日肩並肩,

四王轉又轉。

四口膀靠膀,

四山尖對尖。

吟罷,讓周延猜一個字。周延略一思考,莞爾一笑說:“我猜著了,這個字是——”接著吟道:

四山環一周,

四王住一國。

四川成一體,

四口為一家。

曾同亨聽了點點頭,喜滋滋地又道:

兩個川字顛倒顛,

兩個日字緊相連。

兩個口字成雙對,

一個十字居中間。

周延忙說:“可謂——大口吃小口,一口吞四口。也叫——四麵城牆鎖山多。”

曾同亨稱讚周延言簡意賅,接著又吟出一句:

上下左右都是口,口對口,

口吞口,不是口

周延一聽,同亨吟句好似上聯,歪頭一想,一下聯脫口而出:

東西南北都是山,

山連山,山咬山,不是山

曾同亨又插一句,說道:

無人佃,無雨雷;

少力男,少心思。

周延也不相讓,補道:

兩個王八橫行;

一十四口遭殃。

說來說去,謎底是同一個字。二人心照不宣,言畢哈哈大笑。

謎底其實是個“田”字。

謎聯中的成語

從前,某地有個姓陳的學生,他讀書很認真,遇到問題,常常廢寢忘食地非要弄懂弄通不可,所以,他進步比別人快。

有一天,老師在課堂上講對聯,下課前出了一個上聯,要同學們對。上聯是這樣的:

佳興忽來詩下酒

老師給學生們提示說,這上聯中暗含著一句成語,要求所對的下聯中,也必須暗含一句成語才行。

上聯出來後,大家都覺得下聯很難對,當時姓陳的這個學生也沒對上來。他回家時,在路上邊走邊想,連頭也不抬,快到家門口了,他忽然想起來了,這上聯中暗含的成語不就是“字斟句酌”嗎!他高興得大聲叫起來。可是沒留神撞在一個過路的武士身上。

武士一見這學生這麼高興,就問他什麼緣故,這個學生便將對句經過說了一遍。武士覺得他學習這麼用功,應該鼓勵。於是,就取下隨身帶的寶劍送給這個學生,並說:“你學習這麼用功,我真佩服你,今天送給你這件東西,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這個學生聽了此話,受到啟發,他顧不上接劍,反倒大聲說:“有下聯了,謝謝您的解囊相助,寶劍您留著自己用吧!”說完,就吟出了下聯:

豪情頓生劍贈人

這個學生馬上去找老師,向老師說出了下聯及上、下聯分別聽暗含的成語,老師聽了,非常滿意。

其實,下聯暗含的成語是:“解囊相助”。

小頑童因聯得官

李閣老,河南南陽人,明朝萬曆年間在朝中做官。據傳說,李閣老少時家貧,渾身長滿疙瘩,人們戲稱他“李疙癆”。李疙癆雖然貧窮,但是聰明好學,喜歡吟詩作對,而且字寫得非常好。因此,每當逢年過節,人們都請他給寫對聯。

有一年,他給一戶人家寫了一副很奇特的對聯,觀者熟悉這家的情況,仔細品味,無不叫絕。其上聯是:

眼前缺子有五兒

當時,這上聯剛一寫出,人們大吃一驚,有的莫名其妙,不知李疙癆在耍什麼花招。李疙癆見眾人迷惑不解,大筆一揮將下聯寫出來。聯曰:

室中無錢藏萬金

“妙!”有人識得其中奧妙,帶頭叫好;眾人略一思忖,恍然大悟,也都鼓起掌來。

偏巧,這年萬曆皇帝南巡,來到南陽。看到這副對聯,大臣們個個咬文嚼字,搖頭晃腦,都說文理不通。明明有五個兒子,為何還說“缺子”?既然家裏藏著萬金,又何言“無錢”?哪知萬曆皇帝卻哈哈大笑,直誇這副對聯寫得好。一時大臣們十分尷尬。正在此時,屋裏走出一個老漢,萬曆皇帝便問:“此聯何人所寫?”老漢答道:“是隔壁那個李疙癆胡亂畫的。”皇帝便讓他把李疙癆叫來。

誰知來者是個其貌不揚的頑童,萬曆皇帝一見便問道:“你就是李疙癆?”

李疙癆一聽,二話沒說,撲通跪倒在地:“謝萬歲恩封!”

萬曆皇帝好生奇怪,忙問:“朕封了你什麼?”

李疙癆不卑不亢,對曰:“皇上封臣為閣老!”

萬曆皇帝這才恍然大悟,“疙癆”音同“閣老”,金口玉言,隻好認了。既然如此,便問為什麼寫出這副令人費解的對聯。李疙癆早胸有成竹,振振有詞地說:“啟稟萬歲,並非李某標新立異,胡編亂造,此聯所講俱是實情。”接著,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萬曆皇帝一聽,頭頭是道,句句在理,方知此童非凡,才思敏捷,能言善辯,於是把他帶到京城,正式封為閣老大臣。

文中此聯看似前後矛盾,實際上字字都是實情。原來這戶人家沒有兒子,隻有10個女兒,俗話說,“一個女婿半個兒”,有10個女婿不正頂5個兒嗎?雖說家中窮得無錢,但有10個“千金”小姐,合計不正是“萬金”嗎?”

解縉謎聯敘家世

明朝《永樂大典》的編纂者解縉自幼聰明,享有“神童”美稱,民間婦孺皆知。

據說,一日有位官員來見小解縉,當問起他的家世時,解縉對父母的職業道出一聯:

嚴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轉乾坤

原來,解家開了個豆腐房,解父起早貪黑挑水,日月映入水桶,故雲“肩挑日月”;解母終日不離磨棍,故雲“手轉乾坤”。

官員大讚不絕,當再問其祖父母的職業時,解縉隨口又出一謎聯:

玉甑蒸開天地眼

金槌擂動帝王心

那位官員聽了,對解縉大加賞賜。

原來解縉的祖父是做酒的,祖母是彈棉花的。

祝枝山撰聯譏主人

有一天,祝枝山來到一處江南小鎮,趕上一個大富人家大宴賓客。一打聽,知道主人原是彈棉花起家的,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才成了鎮上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