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相視大笑,都認為看得準,深深切中對方的弊病,而且語句生動恰切。

後來,有人集現成的句子為巧對:

樹梢掛蛇虺

石底壓蝦蟆

戴彼帽未是蘇公

有一次,北宋文學家蘇軾出個題目讓門人寫作:《人不易物賦》。

根據這個題旨,有人戲作一副對聯:

伏其幾而襲其裳,豈為孔子

學彼書並戴彼帽,未是蘇公

意為伏在孔子的幾案上,又穿上他的衣服,哪裏就是孔子了?學蘇軾的書,且戴上他的帽子,也不是蘇軾。

原來,當時的士大夫因蘇軾名氣大,紛紛仿效他的模樣,戴上高簷短帽,美其名曰“子瞻樣”(蘇軾字子瞻)。

蘇軾的門生、文學家李廌把這副對聯告訴給蘇軾。蘇軾笑了笑說:最近,我陪皇上去醴泉觀,看了一場戲。戲中角色互相自誇文章如何如何好,其中一位說:“我的文章,你們誰也趕不上!”眾人問:“為什麼呢?”答曰:“你們沒看見我頭上的‘子瞻’(子瞻帽)嗎?”皇上聽了,解顏大笑,還頻頻回頭看我很久。

大約這時為蘇軾最得意的時候。

“馬留”巧對“獅子”

北宋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呂惠卿,字吉甫,嘉祐年間進士,才學為王安石、曾公亮等大臣所推重。王安石任宰相時,提拔他為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參與製定青苗、均輸等新法,後官至宰相。此人身材清瘦,說話時又喜歡用雙手指畫,被人稱為“說法馬留(講經的猴子)”。

有一次,他察訪京東,有人說:

說法馬留為察訪

但一時苦於沒有對句。

一天,有個叫邵篪的大臣在殿上放屁,因此被貶為東平知州。邵篪是個大胡子,而且常卷著。於是湊成了對句:

湊氛獅子作知州

猢猻入袋,鯰魚上竿

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宣州宣城人。少年時應進士考試未第,先後任州、縣官的屬吏。因詩知名,中年後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都官員外郎。晚年參與修《唐書》,書成後還沒來得及報告皇帝,他就死了,不少人為之歎惜。

當初,梅堯臣剛受命修《唐書》時,曾對妻子刁氏說:

吾之修書,亦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猢猻入布袋”,比喻放蕩的習性受到約束。出自《景德傳燈錄·真寂禪師》:“僧曰:‘恁麼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曰:‘猢猻入布袋。’”因為梅堯臣前半生漂泊不定,也極少受約束,而這一次由皇帝親自布置工作,故有如此說。

刁氏笑著對道:

君於仕宦,又何異鯰魚上竹竿耶

古代俗語,說鯰魚能上竹竿,但由於黏滑無鱗,爬竿極為困難,所以用“鯰魚上竹竿”比喻上升困難。梅堯臣半生坎坷,升遷不易,正如鯰魚上竹竿。

夫妻間的對話,有感於官場而發,本為自嘲,又恰成巧對,也算一趣。

“太牢”“獼猴”巧相謔

北宋時候,華陽人王琪與華州人張元曾一起在著名詞人晏殊幕中任職。王琪,字君玉,兒童時就能作詩。中進士後,官至禮部侍郎。張元,為人倜儻,有縱橫之才,為了讓朝廷重用,曾寫詩在大街上又哭又吟。後雖然被召見,但終於未用。於是投奔西夏,被用為謀主。

張元體形肥大,王琪常把他看成“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所用的祭禮牛);而王琪又瘦又小,張元則稱他為“獼猴”。

有一次,水路綱運(大量貨物分批起運,每批編立字號,分成若幹組,一組稱一綱)到八百裏村時,因水淺需駁運(轉運),張元奉命前去督工。王琪戲他一句:

所謂八百裏駁也

巧用地名“八百裏”和“駁運”之“駁”,說他是毛色不純的牛。典出《晉書·王濟傳》:“王愷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裏駁’。”因此牛毛色不純,可日行八百裏,故名。

張元反唇相譏:

未若三千年精矣

獼猴本是靈長目猴科動物,以精明乖巧著稱,人們常稱機靈而頑皮的人為“猴精”。

恰好一副巧對!讀之令人忍俊不禁,難怪當時連晏殊也為之發笑不止。

窮坑難滿是推官

北宋末年,劉韋合任洪州豐城縣尉。他本不善飲酒,遇酒便滿麵通紅而發燒。

有一天,洪州某推官(掌勘問刑獄的官)來到豐城,劉韋合陪他吃飯。

這推官能飲,又善戲謔。見劉韋合不能飲酒,便用俗諺調笑道:

小器易盈真縣尉

“小器”係雙關:一指小酒杯;又指才具不大,沒有大作為。

劉韋合答道:

窮坑難滿是推官

這裏也是雙關:既說推官酒量大,又譏諷他欲壑難填。

頭上不同,腰間各別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時,有個太監從宮中帶個宮女逃奔南方,在平江定居下來,以夫妻相稱。太監又暗地裏養一個美男子,給他頭上戴滿飾物,對外稱是婢女,實際是讓他和宮女生孩子。不久,果然生個男孩。

後來,太監病死。宮女便和男“婢”一起撫養兒子。幾年後,宮女又生了女兒,鄰居們感到奇怪,向官府控告了此宮女。經審訊,宮女不得已說了實情。當地官員不敢做主,把此事逐級報到了朝中。聖旨下來,把宮女許配給了男“婢”,並賜他名為“宦成”。於是,這對事實上的夫妻便公開生活在一起了。後來,又生了兩個兒子,都考取了進士,長子並且官至奎章閣待製,父母也都受了榮封。

有一次,待製設宴待客。有人見牆上懸掛一幅“三教圖”,便以此出句讓人對:

夫子天尊大士,頭上不同

巧借字形,說“夫”、“天”及“大”三個字的上部不同;同時,又含孔夫子(儒教)、天尊(道教所奉天神)、大士(佛和菩薩)的頭上發型及飾物和不相同。如此巧句,真不易配對。

當時,有個叫趙彥中的秘書郎對道:

宮娥宦者官人,腰間各別

對句也是雙關:一說“宮”、“宦”及“官”三個字的下部有別;又含有這三種人下身各不相同的意思。極妙!

待製聽了,並未生氣,而是喝了滿滿一杯酒,說:“可把我家的人一網打盡了!”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宋代有個叫汪仲嘉的,由朝中貶謫到南康做官。

有一次,他召集郡中的僚佐宴飲,並喚妓女陪酒。其中有楊姓、李姓二妓,色藝俱佳,理掾(官名)與李狎昵,戶掾(官名)與楊狎昵,席間相互調笑。

理掾對戶掾說:

爾愛其羊(楊),我愛其禮(李)

並說:“這是載入《魯論》的,我們都遵照聖人的經典行事,不要相嘲笑。”

《魯論》即《論語》,這話出自《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xì音戲)羊(要把魯國每月初一祭祀祖廟的那隻活羊去掉)。子曰:‘賜(子貢)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這裏,理掾借“羊”、“禮”的諧音“楊”、“李”歪批《論語》,為自己的醜行找根據,可謂無恥之極。

這時,眾人跟著起哄,並有人要為那兩句話求對句。恰巧,汪仲嘉正與一個叫敖麋的下棋,而星子縣的沈縣令在觀局。汪說:我有對句了:

旁觀者審(沈),當局者迷(麋)

語出《新唐書·元澹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巧借“審”、“迷”的諧音“沈”、“麋”來寫眼前事,恰切而自如。

以諧音作對,從中可領略漢字的奧妙。

《論語》句嘲晝寢者

南宋狀元汪應辰,字聖錫,從小就極為聰明,善於對對子。

他在任禦書監時,有一次與他同宿舍的某官大白天睡覺不起床。有人戲說:

宰予晝寢,於予與何誅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孔子學生)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木虧(wū音屋,粉刷)也。於予與何誅(對他這個人還有什麼可責備的)?’”是說宰予白天睡覺,不成器。

汪應辰隨口對道:

子貢方人,夫我則不暇

語出《論語·憲問》:“子貢(孔子學生)方人(議論別人的短處),子曰:‘賜(子貢)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我卻沒有這閑工夫。)’”這裏,汪應辰以《論語》句對《論語》句,對別人議論同僚不以為然。

借古人、經書原句諷今人,也頗有趣。

一句戲對逃揚州

元代至正初年,張仲舉任集慶(今江蘇南京)路學訓導。

一次,一位姓盧的禦史來查點察看官府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使用情況。有人以此為題出句:

豸冠點饌

豸冠,即獬豸冠,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誌》記載:“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嚐獲之,故以為冠。”後來也用來指執法者。這裏代指禦史(監察官)。

因這天剛他吃驢肉,張仲舉戲對道:

驢肉作羹

本來是即景而說,以“驢”對“豸”,以“羹”對“饌”,極為恰切。但那禦史卻認為張仲舉是在借機罵他(“盧”與“驢”音相近),於是大怒,打算第二天一早要抓捕他。

張仲舉得了消息,連夜逃往揚州去了。

呂原巧對謝狀元

明代秀水人呂原,字逢原,正統年間進士,曆官編修、左春坊大學士、翰林學士等。

有一次,他和王一夔在一起飲酒。王一夔祖上姓謝,祖父為避仇人逃到外祖父家,改姓王氏。王一夔天順年間狀元及第,曆官修撰、左諭德、工部尚書等。

當時,因有歌妓陪侍,呂原吹起洞簫伴奏。王一夔說:

呂先生品簫,須添一口

巧借呂原姓氏調笑,說“呂”字和“品”字相比,還差一個“口”字。

呂原對道:

謝狀元射策,何吝片言

針鋒相對,說“謝”字和“射”字相比,相關一個“言”字。射策,為漢代考試辦法之一。主試者提出問題,書於策(冊,編在一起的竹片或木板)上,射(投射)策者隨意解答,按其難易程度而分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