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創作雜談(2 / 3)

二是單薄、缺乏厚度的問題。有的作品比較注意人物刻畫,情真意切,某些細節相當生動。但是僅停留在此時此地此人此事上。比如劉陵的《嗬,黃桷樹》,一對恩愛夫婦,丈夫頂父職進城當了工人,思想感情起了變化另有了新歡,妻子在家侍奉婆婆、撫養兒子、承擔農活供養小叔子讀書,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當她發覺丈夫的變化後,十分痛苦,盡管覺得委屈,戀戀不舍,最後還是毅然出去,帶著孩子離開“黃桷樹”回娘家去了。作品就此完了。劉陵處理妻子提出離婚這一點我覺得很有意義。試想想,在偏遠的山村,婦女受“三從四德”的影響是很深的,妻子是丈夫的附屬品,是“屋裏的”。因而這個出走是很勇敢的行為。但是,在這個行為的後麵是什麼呢?她要麵臨那種挑戰:被丈夫“休”了的女人,如何在人前立足?父母會因此而臉上無光,弟兄姐妹也會因此抬不起頭。鄉鄰的看法難免不受封建意識、偏見、習慣勢力的影響,各色人等將持各種態度——同情的、恥笑的、幸災樂禍的,不一而足。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在各個領域無不打上深刻的烙印,在家庭、婚姻、倫理道德這些問題上,尤其深厚。在二三十年代,一個山區的農村婦女,可能就隻能逆來順受(當然可能有個別例外),任憑丈夫討小納妾,哪裏會想到離婚出走!而今是80年代,婦女的地位提高了,自尊、自重、自強、自愛感增強了,發現丈夫不愛自己,那就離婚算了!是的,二三十年代與80年代的婦女是很不相同的。但是,不要忽視了,這之間還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的。如果劉陵從社會曆史的角度剖析了這種聯係,這位妻子的形象會更豐富些,她的痛苦後麵,內涵就更深刻些。這就是大家常常說的作品的曆史感。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總是和社會生活、民族的曆史聯係在一起的,在動筆之前,認真思索一下所寫的人物、事件在整個曆史長河中的位置,它的源遠流長,它發展的必然趨向。這樣,我們的作品就不會單薄、缺乏厚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