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病症之一。由於嬰幼兒生長發育快,需要營養物質相對多,消化道負擔重,同時胃腸道防禦功能較差,因此,小兒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及腸道感染導致腹瀉。

腹瀉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等。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居多。

主要病因

(1)感染因素:以輪狀病毒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最常見;腸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作用而導致腹瀉。

(2)飲食因素:嬰幼兒消化係統功能發育不夠完善,所以,吃得太多或吃了不幹淨的食物或腐敗變質食物而發生腹瀉。也可因為短期飲食變化太多,也易引起腹瀉的發生。另外,吃得太少也可發生饑餓性腹瀉。

(3)氣候因素。如氣候突然變化,小兒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或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都可誘發腹瀉。

(4)過敏因素:如胃腸過敏,牛奶過敏,大豆蛋白過敏等也都可引起腹瀉。

(5)精神因素:寶寶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可引發精神神經性腹瀉。

調節飲食

腹瀉可引起嚴重營養缺乏及水、電解質平衡失調,應合理安排飲食。

急性腹瀉期,脫水過多者應補充水分。病情緩解後,可進食細軟少油的米湯、稀粥、麵以及淡茶水、果汁等,這些食物既易於消化吸收,又可補充熱量和維生素。不吃或少吃粗質通便的蔬菜(如薺菜、韭菜、芹菜、絲瓜、生菜、苦瓜等)和易使腸脹氣的豆類。

慢性腹瀉易造成體內多種營養素缺乏,而使腸道處於病變之中,飲食應是少油膩、少渣、高蛋白、高熱能、高維生素的半流質食物。少吃多餐,可食蒸蛋、肉泥、魚、麵條、菜泥、蘋果、香蕉等食物。隔夜食物應煮沸消毒後再吃。

有些嬰幼兒腹瀉時對食物中的一些成分不耐受,故應避免進食該類食物。如,粥樣瀉患兒不應進食全麥類食物;牛乳過敏者,應避免牛奶製品的食入;半乳糖血症患兒也要長期控製乳類食品,用米粉,豆漿代替,及時添加輔食品等。

橙色警示

有些人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這是極其錯誤的!

腹瀉期間禁食,會加重體內脫水程度。所以,在腹瀉期間,應該繼續讓孩子進食,特別要注意攝入液體。嬰兒應照常吃奶,大孩子可吃些易於消化、富合營養的食物,如魚末、肉末、蔬菜、水果等。

在腹瀉防止後的半個月內,還應每天給孩子加一餐,以彌補腹瀉期間損失的營養。

推薦食療方

(1)健脾益胃散

藥材:蓮子肉、芡實、扁豆、薏苡仁、山藥、白術、茯苓各120克,人參15克(或黨參60克)。

爸媽巧手做:將所有藥材同炒,研成細末。每次15~30克,開水衝調服。

健康有療效:滋養補虛、健運脾胃。對治療脾虛少食、腹瀉、小兒疳積消瘦等有效。

(2)焦米湯

采購好食材:米粉適量。

爸媽巧手做:米粉炒焦後,用開水調服,加適量的鹹鹽。

健康有療效:米粉炒焦後其中一部分會變成碳質,具有吸附腸道水分的作用,可以幫助減少大便中的水分,避免或緩解脫水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