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是指較長期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為主的症狀。極為常見,表現為食欲不振、口膩乏味、麵色發黃、形體消瘦、好臥懶動,時有腹瀉、盜汗,夜眠不實。中醫學認為,多因過食肥甘、生冷、雜物損傷脾胃,或病後中氣未複,或平素脾胃虛弱化致。長期厭食可致營養不良,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
主要病因
(1)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飲食無規律,無固定進食時間,零食不斷等。
(2)營養過剩。如片麵追求高營養,肉蛋奶無節製地填喂,損傷胃腸。
(3)進食環境差。如氣候過熱,濕度過高,或進食時家長逗弄、訓斥等。
(4)家長過分關注孩子進食,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5)缺乏運動。
(6)服藥太多或濫用保健補品,增加胃腸消化吸收的負擔。
(7)鋅缺乏和缺乏某些內分泌時,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8)家長過於溺愛,恣意投其所好,養成偏食習慣。
(9)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生活不規律、睡眠欠充足、過度疲勞等。
(10)某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結核病、長期便秘等。
調節飲食
防治小兒厭食,應以調和脾胃,恢複運化功能為主。首先,要糾正不良的偏食、零食習慣,建立正常生活製度和良好習慣;營養要全麵,多吃粗糧雜糧和水果蔬菜,少喝飲料,尤其是冷飲。改善進食環境,使孩子能夠集中精力去進食,並保持心情舒暢;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不正確的態度,調節飲食,合理喂養,針對小兒的口味變換菜樣,避免“追喂”等過分關注孩子進食的行為;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應及時治療。
橙色警示
每個小孩的消化吸收能力、熱量的消耗有個體差異,所需營養素的量也就略有不同。因此,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小孩與鄰居、同事的小孩相比,自己的孩子食量稍少,便懷疑小孩“厭食”。隻要小孩的體重增長合乎標準,精神、反應佳,所進食的量,就已合乎他自己的需要。如果強迫進食,隻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飯菜更加抵抗。
有些家長喜歡在進餐前或進餐時訓斥、責罵孩子,這容易影響孩子的胃口,時間長了還很可能導致厭食症。因此,不要在餐桌上對孩子進行“教育”,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進餐環境。
推薦食療方
(1)鯽魚生薑湯
采購好食材:鯽魚1條,生薑片30克,橘皮10克,胡椒1克,鹽、蔥末各適量。
爸媽巧手做:①將鯽魚去鱗、鰓、內髒,洗淨。②將薑片、橘皮、胡椒用紗布袋裝好,填入魚肚內,加水適量,文火燉熟,加鹽、蔥末調味。
健康有療效:健脾益胃。適用於小兒脾虛胃弱厭食。
(2)參棗米飯
采購好食材:糯米200克,黨參10克,大棗20克,白糖適量。
爸媽巧手做:①將黨參同大棗一並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再煎沸30分鍾,撈去黨參,留下大棗及湯備用。②糯米淘洗後,放入碗內,加水適量,隔水蒸熟。③將糯米飯取出後,倒扣在大盤中,把大棗嵌在上麵。④將參棗湯放在鍋內,加白糖煎熬成黏汁,再倒在棗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