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不安因素(3 / 3)

正是如此,在大戰爆發之後,帝國當局一直在積極推動奧國與西蘭國參戰。

隻是,問題也就在這裏。

為了確保老移民的核心利益不受侵犯,在戰後的政治體係中,奧國與西蘭國施行的依然是三權分立製。

具體而言,行政管轄權由直選產生的總理掌握,戰後十幾任總理均來自新移民。立法權由間接選舉的議會掌握,而且按戰後出台的選舉法,老移民至少都能夠在相當於元老院的議政院獲得多數席位,從而擁有否決法案的權力。至於掌握最高司法權的大法院,準確是大法院的九名大法官,在名義上由帝國皇帝,也就是奧國名義上的最高元首任命,實際委托給帝國內閣首輔。因為大法官為終生製,而且必須由奧國公民出任,所以帝國的任命權也隻有象征意義。

從這一套體係就能看出,要想推翻現行的法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過不了議政院那關,就沒法廢除已有法律。

毫無疑問,在參戰的問題上,老移民肯定不會輕易答應。

當然,不是帝國當局對此就束手無策了。

在大戰爆發後,周湧濤就簽署了一份針對奧國的首輔令,讓駐奧軍事力量的規模恢複到正常水準。

此後,在去年年底,周湧濤又以首輔令的方式,要求在半年內把駐奧軍隊的兵力擴充到戰時標準。

由此,帝國派駐奧國的軍事力量,由大戰爆發前的15萬劇增到45萬,而且最終會增加到75萬。嚴格,還有繼續增兵的空間。隻要奧洲受到了軍事威脅,就能夠按共同防禦的標準,繼續向奧洲增兵。

顯然,加強軍事部署就是在向老移民施壓。

關鍵就是,駐軍費用由奧國承擔,而在保持非戰狀態下,奧國的財政開支根本養不起這麼多駐軍。

此外,也是在預防局勢失控。

要的話,這也是帝國當局最擔心的問題。

不管怎樣,奧洲有差不多000萬老移民,準確是西方族裔的移民,而東方族裔總共也有000萬出頭。

可見,人口數量相差並不大。

關鍵還有,在老移民當中一直有反帝國的政治勢力,而且獲得了大量冥頑不靈的老移民支持。

這些政治勢力背後,其實就是紐蘭共和國。

得直接一點,隻要有機會,紐蘭當局肯定會策動奧洲的老移民起來鬧事,給梁夏帝國製造麻煩。

至於會有多少人因此而喪生,顯然不是紐蘭當局關心的問題。

由此可見,帝國向奧洲增兵,也是在防止發生動亂。

至於奧國的國防軍,哪怕骨幹官兵大部分是新移民,也未必能夠依靠,關鍵是戰鬥力太差勁。

真打起來,奧國的國防軍最多能維護國內秩序。

對外作戰,還是得依靠帝國軍隊。

關鍵,其實是帝國海軍。

不別的,部署在奧國的45萬帝國官兵當中,有5萬屬於海軍與陸戰隊,此外還有大約15萬屬於空軍。

此外,這些官兵不是全都部署在奧國。

就拿海軍來,隻有大約10萬官兵駐紮奧國,另外有大約5萬官兵分布在西南東望洋上百個島嶼上。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要在西南東望洋采取行動,就隻能動用帝國海軍。

關鍵還有,如果紐蘭當局還沒有死心,想搞點事情出來,以便在秘密談判中多撈到一些好處,那麼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在西南東望洋采取行動。能夠攻占多少島嶼是事,關鍵是鼓動奧國與西蘭國的老移民鬧事,給東方集團製造麻煩,再借此提高要價,逼迫梁夏帝國在其他方麵做出讓步。

果真如此,帝國海軍必然會做出相應調整。

最可能的,就是派幾支艦隊過去,加強在西南東望洋的軍事部署,不給紐蘭海軍挑事的機會。

要搞不好,還真有可能在西南東望洋跟紐蘭海軍幹一仗。

在丁鎮南想這些事情的時候,白華偉也打完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