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川家族百年興旺紀實(1)(3 / 3)

在村莊左旁,正是太始祖王瑞墓葬所在的福地――始公壩。

在村莊後麵,就是一座地勢較高、爬到了山頂上麵,便可環視整個良村肚全貌的雄偉的大白膛嶺(下圖一)。

在村莊左邊的較遠處,便是寬廣肥沃,且生長著一片綠油油禾苗的大水垌。

一條沿大水垌左旁的山邊流來的小山溪,便是人們所稱的“大水圳”。這條小山溪,它在垌的左邊迂回曲折地往下奔流,不時還清晰可聽聞到那淙淙的小溪流水聲。於是,這條小山溪,便成為了村莊上,當年我們這幫平時喜愛戽魚捉蛙的小孩子們,施展才能的好場所。

在村莊右邊,是一條從良村肚內與山湖交界處的“貓麻壢”那些高山大嶺起源的擔水坑,即人們常說的“良村坑”。

這條坑溪,一年四季,溪水長流,清沏透底,是供沿途所有村莊和我們上下兩村,長年飲用的極好水源。

除此以外,還在文昌廟旁(上圖)築有一大水壩。它將良村坑攔腰截斷,使它成了一座幾百米長的蓄水池,即人們俗稱的“比頭肚”。

這座大水壩,除了長年不間斷地供給‘水研’的水力車碾米用水外,還能作為石湖坡、龍湖坡、坡嘴三個村莊近二百多畝水田坡地的灌溉。

於是,從而使得三個村子上的這些水田坡地,在一年四季中,都成為了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

良村坑和大水圳這兩條涓涓不斷的溪流,一旦流經蘇木角處彙合以後,便彎彎曲曲,日夜奔騰,朝‘馬門灘’,入南流江,流歸大海而去……

正是:

背夫嶺後太白膛,前麵三世祖嶺崗;

山莊四麵坡田垌,水研碾米嗡隆響。

人間仙境永難忘

在擔水坑兩岸,有兩個遠近知名度很高的水口社和橫嶺社。

這兩大社壇,專供鄉裏,方便鄰近三個村子的百姓們做社祭拜,祈福還願,供奉“社王伯公”,保佑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的好場所。

整座村場,座南向北。從村子上往西北方麵眺望,眼前便見,在左前方文江遠處的竹篙嶺,和新鄭方向的石壕嶺。這兩座連綿起伏的高山,形像一條滾滾飛舞而來的“青龍”一般,真是何其威武和無以輪比。而右前方的“英梅水”那座“獅石”嶺,形像一頭虎視眈眈的臥地“雄獅”。

這一對“青龍”、“ 雄獅”,正在日夜警惕地守護著這塊人間少有的風水寶地――我們美麗的山莊石湖坡。

諸君請看:

村前屋後,左右四周,群嶺起伏,山丘環抱;

小山丘上,一年四季,鬆樹挺拔,鬱鬱蔥蔥。

春季嶺上,灌木叢生,茶果稔花,遍山綻開;

四處山嶺,柴草遍布,絨草掃帚,生長茂盛。

夏秋時節,無數鳥兒,盤旋環繞,飛翔歡叫;

山丘叢林,竄上跳下,層林盡染,鳥語花香。

傍晚時分,群群白鶴,飛回社壇,露宿樹中;

晨出四方,飛往坑塘,捕覓魚蝦,以作美餐。

春天到來,群燕返回,晨出田間,含泥翔返;

廳廈牆壁,構築燕窩,窩內產卵,繁衍後代。

夏秋時節,大小雛燕,飛進飛出,好不熱鬧。

山村到周,視野開闊,陽光充足,四季常青,

溪水悠悠,池塘碧透。

啊!這真不愧是人世間中,罕見的一幅美麗的人間之仙境矣……

以上所描繪的這幅壯麗畫卷,這就是我在童年時代的記憶之中,那座美麗可愛的小山村——石湖坡。

正是:

群嶺環抱好風光,豬肥牛壯魚滿塘;

王氏福地始公壩,蒼鬆翠竹遍嶺上。

春燕做窩廳廈牆,四季鳥鶴在歡唱;

社壇榕鬆參天樹,人間仙境永難忘。

欲知後事如何,請君往下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