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逝者如斯(1 / 3)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這八個字,對於現在的小東西來說,也許是一種非常恰當的形容。曾經能夠威脅他的人物早已不在,自然界的蛇蟲蟻獸對它來說更是不值一提,好歹它也是遠古之物。雖然和那些已經破空而去,大道已成的先輩們不可同日而語,但現在的它,也算是有內丹了,這生靈一旦有了內丹就不再是簡單的生靈,從此正式跨入修行一門,生命的大幅度延長不說,光是初步具有的種種神通就足以使它塵世間橫著走了。所以,現在的它非常的滿意,也非常的興憤,整個身子扭或扭或地就邊試著它的新本領,邊開始探查起丹鼎派這個大仇人的老巢來了。所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大概它是這麼想的,但是萬一這和尚又回來了,恐怕這小東西絲毫都未曾想過,可見內丹初成的它和千年前一樣,其思濾還是有欠周全啊。

終南山海拔2 6 0

4

米,有多個別名,如:太一山

、地肺山等,其名列道教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上,多被世人稱為[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其實這是世人的誤解。想那七十二洞天福地的任何一個都是不常現於人世的主,就算出現了,也往往是羞羞搭搭地,讓人過其門而不入。而終南山能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實在是沾了七十二洞天福地中的其中一位“老兄”的光,想那位老兄,在過去的悠久歲月中,多次在終南現身,渡人成仙不說,還連帶著讓終南沾染了些許靈氣,更曾使天下修真雲集,引來[仙都]美譽。但是關於這一點,凡夫俗子是不知道的,修真界的人又因心性所至,也懶得去一一說名。於是呼,終南山就和其他地方一樣,被例上了七十二洞天福地名單,被世人稱頌,頂禮摩拜。

其實象這種誤解,甚至斷章取義,在世俗界還是很多的,有些甚至還成了常識,象天庭,象地府,象太上老君,象玉皇大帝,這些都是凡人在道聽途說中加上自己的臆想、常識,所虛構出來的,和修真界中的認知是完全的倆碼事,甚至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所謂隔行如隔山,恐怕也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世人不管,世人對於各類神明,甚至妖魔鬼物的頂禮膜拜,一大部分出於無知,更多的則是私心和貪欲了。這不,在以前的主人走了幾百年後,終南山上又零星地出現了道觀廟宇,當然,這些和數百年前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雖然他們也強身健體,也有丹道經文,也有符咒朱砂,但是在失去千古流傳的淵源之後,也隻能是過其門而不入了,對於遠古的道統大多是一知半解。憑著那流下的幾卷丹文,又豈能如此容易就可以窺視到修行的門徑呢?古人俯仰天地,觀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方於這亙古以來運行不怠的大道中有一點所得,進而上窺天心,得一點修行之法。其間的反複,無數先賢以身試之,其凶險,實不足為後人道。

而後人,若想單憑幾卷前人遺留的經文就那麼弄出點什麼東西來,恐怕也是枉然了,當然這並不是說沒有可能,隻是這種可能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人有精氣神三寶,一旦出現疏漏虧竭,這短短的百年時光,基本上不會再給你補救的機會,再加上後人與前人在某些方麵的差別,這種幾率已是相當的小了,就算是其間有人幸運,誤打誤撞地得了門徑,其後的凶險、災劫也往往讓他萬劫不覆。

修行?豈是那般容易!

於世人無多大用處的東西,對小家夥可就大有不同,怎麼說它都已是有了內丹的生靈,其中文字,那縹緲不定的含義,恐怕也有他能夠揣摩一、二了,誰叫這裏麵看起來模零倆可的詞實在太多呢,弄得人飄飄緲緲,如墜雲霧,不知其然,更不可能知其所以然了。更不用陰陽五行,氣機消漲了。

所以說,修行這東西,實在不是單憑個人摸索就可以的了。一個人,乃至其他生靈的精氣神的多少,多是先天所定,一旦修行出差,精氣神虧損,那麼你想再回頭,如若沒人幫、或是大機緣的話,那麼直接送你四個字:下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