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何知廢詮。
答。既知無人無法。廢詮明矣。
問。若不攝者。離百法外。應是別有。
答。雖雲不攝。仍上百法。不即離等。
問。何知爾也。
答。古雲即不即門中不即。離不離門中不離。一不一門中不一。異不異門中不異等。
問。此說何憑。
答古德雲。凡屬對待。皆謂之不了義。瑜伽大論。既是大乘了義之教。理極顯然。故無我理。直須孤逈。圓陀陀。不與諸塵作對。萬法為侶。始得。若不如是。終非了義。
四句百非
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何。
答。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問。如何百非。
答。既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雲百非。
問。請示法之。
答。其真實理。若雲有。是增益謗。若雲無。是損減謗。若雲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雲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復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復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又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
問。請有無外。別示一途。
答。且如上。下。亦上亦下。非上非下。
問。請示一字者。
答。如言青。非青。亦青亦非青。非青非非青。但舉一字。便對非此也。
問。何故隨舉一切。皆得作之。
答。其真理者。一切皆非故也。故古人雲。若要直截會。一切總不是。
問。何故萬鬆和尚別此語雲。若要委細會。法法無不是也。
答。歷代宗師一時救弊。其意不等。前師為救坐著今時。雲總不是。萬鬆為救坐著那邊。雲無不是。其實住著者。皆不是。不住著者。無不是。
問。何以故。
答。佛法以無住為本故。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其意也。愚意且爾。更問能者。
雜錄問難
懷州秀長老。於汴梁和講主處。累致問難。今錄之雲。
一日秀舉仁講生。問孝嚴老師雲。勝鬘夫人。贊佛之時。頓現三身。法身無相。如何得見知。雲。汝如何說。
和雲。性相禪宗皆有此。相宗答雲。見化身時。即見法報。何以故。三身不相離故。蓋報身者。修所得故。法身者。報實性故。化身者。報所現故。豈得相離。既不相離。故見一身。即是見三也。性宗答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豈非是見法身也。禪宗答雲。渠無國土。何處逢渠。此亦是見法身之理。
一日又問。華嚴經說。佛有百億十千名。何故燃燈。授善慧記雲。汝當作佛。號釋迦牟尼。既立一名。餘名皆廢。如何會釋。
和雲。佛一音中普說多名。百億十千諸眾生類。各隨所樂。各別聞名。何以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一音之教。孰不知也。
問。既為法王。於法自在。何不以色為心。以心為色也。
答。若相宗說。相見俱依自證起故。色相既從心自證生。歸種位時。即是自證。是故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喻如蝸牛頭出角。出則似角。縮則是頭。色心相即。正與此同。若性宗說。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理事不二。故色即心。心即色也。若禪宗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例甚多。和雲。據上所問。其意太局。應將五位更互為問。其理方盡。且心與所互相即者。所與心王一能緣性。不即而何。其不相應心之分位。豈非即心。其無為者。心之實性。理即定然。其五位法。雖互相即。仍不雜亂。五位宛然。心色等別。雖為無為心色不同。仍即一心。若如此者。於法自在。說得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