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民族與民族發展(1)(2 / 3)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曆史上的巨變時期。這時期的特點是,政治分裂,戰爭頻繁;民族大混雜、大融合。這時期中國相繼出現和存在的較為顯著的少數民族,北方有匈奴、羯、鮮卑、柔然、高車、鐵勒;東北有夫餘、高麗、挹婁、勿吉;西域有眾城邦和烏孫;西方有氐羌、吐穀渾;南方和西南方有蠻、僚、俚、烏蠻、白蠻等。這時期,一些民族相繼建立了民族國家:鮮卑族建國有燕、西秦、南涼、北魏、北齊、北周;匈奴族建國有漢、前趙、北涼、大夏;羯族建國為後趙;氐族建國為前秦、後梁;羌族建國為後秦;巴氐族建國為成(或稱蜀、漢)。

這些國家,前秦、北魏、北周三國,起了不小的曆史作用,有一定的曆史地位。當時的幾個強大的民族,鮮卑族後來大部分融合於漢族,一部分改稱契丹,一部分改稱為奚。匈奴族加速漢化,至隋唐之際還未漢化的一部分稱為稽胡,至唐中期稽胡之名也不複見。羌族部分融合於漢族。羯族全部與漢族融合了,其後已不再見於史籍。

隋唐時期,又出現了全國統一的局麵。隋唐王朝是以漢族為主建立的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階段。這時期中國的少數民族:東北有契丹、奚、靺鞨(勿吉)、室韋、高麗、渤海(靺鞨一部);北方和西北有鐵勒、突厥、回紇、薛延陀、黠戛斯;西方有吐蕃、吐穀渾、黨項羌等;西域有眾城邦;西南有烏蠻、白蠻、金齒、銀齒、濮等;南方有俚、僚、苗、瑤、洞蠻。在這些民族中,有幾個民族勢力較強大,並相繼建成區域性民族政權。突厥、回紇、吐蕃、渤海、南詔諸國。突厥族,原為一部,北魏時擊滅柔然和征服其他各部後,於北齊北周時建立了突厥汗國。隋唐時分裂為兩國,存在兩百多年,於唐天寶年間被回紇所滅。回紇(後改稱回鶻)族,亦為敕勒一部,擊滅突厥後建國,存在一百多年,後被黠戛斯所滅。回鶻汗國滅後,其民一部分遷居河西走廊,稱甘州回鶻,宋時為西夏所滅。吐蕃源於古羌人發羌、唐旄兩部,隋唐時征服和統一了今西藏地區,又征服了川西和青海羌人吐穀渾,建立了奴隸製帝國,存在兩百多年,於唐宣宗時衰落分裂,在西藏者分成四部分,在青海等地的分為眾多的大小群體。滇西烏蠻、白蠻於唐初建立南詔國,統一了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實行奴隸製度。靺鞨一部和部分高麗人於唐武則天聖曆年間,在東北建立了渤海國,共曆329年。

五代十國雖然僅有53年時間,但這卻是中國的又一個大分裂時期。在這時期也有幾個民族建立了區域性的國家:契丹族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地方建立了遼國;烏蠻、白蠻在雲南原南詔廢墟上先後建立了長和國、天興國、義寧國;突厥在西域(今新疆)建立了高昌、喀喇汗等國。

宋朝是以漢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統一王朝。這時,漢族已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階段,其他的民族也都有著較大的發展。這時期的少數民族,東北有契丹、奚、室韋、渤海、女真等;北方有乃蠻、阻卜(韃靼)、沙陀、蒙古各部;西北有黨項羌、突厥、回鶻(畏吾兒)、黠戛斯等;西方和西南有羌、吐蕃、烏蠻、白蠻、施蠻、順蠻、麼些、和泥、尋傳、峨昌、撬、茫、樸子、望等;南方有苗、瑤、僚、伶、仡佬、僮、黎、佘等。這時期少數民族對宋朝社會作用和影響較大的是契丹、女真、黨項羌、白蠻、回鶻等族。契丹族,居於潢河(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於唐末正式建國,國號契丹,後改稱遼。遼建立了東至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北至貝加爾湖,南至涿州(今河北涿縣)的多民族國家,遼存在了約兩百年。女真滅遼後,一部分契丹人遷西域建立喀喇汗國(西遼),又存在了約一百年,為乃蠻和蒙古所滅。女真族,為唐時黑水靺鞨,居於黑龍江和鬆花江流域,滅遼後建大金國,史稱金朝。金存在約一百年,為蒙古所滅。黨項羌族,唐末形成獨立政權,北宋景佑年間正式建國,稱西夏。西夏據有今寧夏及其毗鄰的蒙古地區,存在約三百年,後為蒙古所滅。白蠻(族),於五代後晉天福初建立大理國,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縣舊城西),轄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西南部等地,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軍滅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