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東晉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國力較弱,內部階級矛盾和與民族的矛盾都很突出。對於突出的民族矛盾,西晉王朝沒有提出有效的方針策略,為了避免和擺脫這些矛盾,郭欽、江統等提出把居於近中原的民族(主要是匈奴和氐羌)遠遷邊地的建議。這種建議,顯然是無法實行的。西晉亡後,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東晉時的政治形勢是南北對峙:東晉和南朝是以漢族為主建立的;北方(北朝)十六國多為少數民族所建政權,當時的漢族統治階級稱為“五胡亂華”。然而,無論哪個民族掌握政權,都是首先爭取存在,進而擊滅對方,實現國家統一。東晉對前燕的進攻,前秦攻東晉的淝水之戰,北魏與宋、齊、梁的相互征伐,北周統一北方和把矛頭指向南朝梁、陳。隋繼北周之後滅陳而實現全國性的統一,皆是第一“求得存在”,第二“消滅對方”,第三“統一中國”的三步方針和策略。這時期由於許多強大的少數民族登上曆史舞台,少數民族政權的一大特點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對本民族部分保留原有統治方式,並逐步加強漢製治理,推行漢化;對漢族則重用一些儒學士人,以求順利統治中原地區。對其他少數民族則是因俗而治,以夷製夷。例如北魏政權,北魏是鮮卑貴族拓跋氏所建,統一北方,君臨中原。其統治者自稱黃帝後裔,謂沿邊諸族為“荒服小國”或“東南島夷”,推行大民族主義統治。魏孝文帝進一步實行改革,遷都洛陽,改定官製、禮儀,定姓族,提倡說漢語、著漢服、與漢族通婚,促使鮮卑漢化,以適應統治廣大漢族地區需要。這樣,北魏王朝很快穩定和強大了,洛陽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魏政權推行的這些方針策略,對於後世有重大的影響。
隋朝。隋王朝統一中原後,麵臨的民族問題是嶺南各族、甘青地區的吐穀渾及氐羌、北方強大的突厥。隋王朝先後招撫了嶺南各族和甘青吐穀渾等族,擴大了統一範圍。對北方強大的突厥則采取武力征服和分化瓦解的方針策略。時突厥大可汗與其下四部小可汗有矛盾,隋王朝賄賂拉攏小可汗對付大可汗,促使了突厥的分裂。開皇初,突厥分為東西兩部,互相爭鬥,俱戰敗降隋。隋又進一步的籠絡拉攏,戰勝突厥後下嫁皇室女與之和親。隋文帝對高麗所占據的遼東之地,意欲奪取,曾發兵30萬往征,因故未果。隋煬帝又三次征高麗,亦未達到目的。統治者如此窮兵黷武,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隋僅存在了38年。
唐朝。唐王朝統治的260多年,對四方民族的治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及其統治(公元618~626年),約十年時間。這階段對邊疆民族是采取的積極防禦以期和平的方針策略。李淵起兵太原時,曾向強大的突厥借兵稱臣。當唐取得中原,平定南方後,突厥有控弦“百萬”之眾,為唐的巨大威脅。唐對突厥隻有采取積極防禦以求和平的方針策略。例如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突厥南下侵犯,高祖命群臣議其對策。太常卿鄭元王壽說:“戰則怨深,不如和利”。中書令封德彝說:“突厥恃犬羊之眾,有輕中國之意。若不戰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將複來。臣愚以為不如擊之,既勝而後與和,則恩威兼著矣。”高祖采取了封德彝的“勝而後與和”的對策。這階段唐實行這樣的方針策略,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國力很弱的緣故。
第二個階段為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公元627年)到公元682年五十五年。這個階段唐朝對民族的治理是采取的從防禦變為進攻的方針策略。唐太宗繼位後,國家穩定強盛,便對突厥等從防禦變為進攻。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出兵大破頡利可汗,俘降之,東突厥政權遂亡。貞觀七年(公元533年),征服吐穀渾;十四年(公元640年),擊滅高昌國;十八年(公元644年),討平焉耆;二十年(公元646年),討平薛延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征服龜茲;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征服西突厥。太宗又派兵東征高麗,未達到目的。高宗李治繼位後,繼續執行太宗的方針策略。高宗派兵平定了西突厥的反叛,使唐勢力遠達吐火羅、厭噠、罽賓、波斯;又東征百濟、高麗,當時唐的統轄地域達到了很大的版圖。那段時間的方針策略,是以武力征服、鎮壓和懷柔、撫納相結合,恩威並舉。唐朝采取和親聯姻,曾多次與回鶻、吐穀渾、突厥、契丹、奚族通婚。唐太宗說:“朕為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吐蕃鬆讚幹布。唐太宗曾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顯然,唐太宗是認真地總結了以前方針策略的經驗教訓,興利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