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仍然存在或剛剛消失不久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典型形態材料已不多見,因而,由於曆史原因造成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性所殘留的多形態的“活化石”,是民族學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寶藏。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殘餘
反映出的階段性和多樣性
在中國少數民族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民族地區保留的原始公社製殘餘反映出的原始公社製發展階段性是多種多樣的,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血緣共同體公有製
人類最初的公有製是血緣共同體的公有製,這一階段,包括前氏族公社、母係氏族公社和父係家族公社。在中國保留原始公社製殘餘的少數民族中,仍可見到各種各樣的血緣共同體公有製形態。
直至1949年以前,中國滇川交界的瀘沽湖地區的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濃厚的母權製殘餘。這種母權製,不是存在於原始社會,而是殘留在封建領主製度之下,但仍是探索母係社會的一塊難得的活化石,受到學術界重視。在這裏普遍存在著一種被稱為“依度”的血緣共同體,也是一種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有的研究者認為依度是母係家庭組織;也有人認為依度不屬於家庭或家族的範疇,而應當定名為“母係親族”,是母係氏族不斷分裂的產物,是規模比氏族小、血緣關係更為親近的母係血緣集團,實際是“小氏族”;還有人認為依度應該是一種母係家族組織。不管人們見解上有多少分歧,對於這種母係製的殘餘都是承認的。在依度之上有“斯日”,包括幾家至幾十家血緣家庭。斯日意為“一個骨頭”、“一個根根”。斯日之上曾經有“爾”的氏族組織。母係家族和家庭的殘餘形態在雲南省瀾滄縣拉祜族及台灣省高山族阿美人中也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在少數民族中父係氏族製度的殘餘保留得最多。在彝、哈尼、基諾、景頗、獨龍、怒、佤、苗、瑤等族中存在著父子連名製,即父名與子名相連的命名製,這種製度產生於母係氏族解體、父係氏族確立之後,其直接原因主要由於母係轉入父係之後,世係由按母係計算改為按父係計算,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父子連名方式可以確保父係血統按直係血親承遞,並可區分出直係血親與非直係的遠親。四川涼山彝族父子連名製保留得最為完整。
在父係氏族製殘留中,父係家族公社在許多民族中仍是社會基本經濟單位,如鄂溫克和鄂倫春族的“烏力楞”、獨龍族的“吉柯羅”、雲南金平拉祜族(“苦聰”人)的“卡”、怒江流域怒族的“提古尼”、西雙版納布朗族的“戛滾”、海南島黎族的“紋茂”(即“合畝”)等等。這些家族公社形態具有多種類型,資料豐富,是原始公社製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原始公有製向私有製過渡形態——農村公社
由於生產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同,農村公社又分為遊獵公社、遊牧公社和農業公社等類型。
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原生形態的遊牧公社都已蛻變為依附封建製度的次生形態。原生形態的遊獵公社的遺存在鄂倫春族中仍可看到,是由血緣關係的父係家族公社烏力楞發展出來的。原生的農業公社比較多見,主要存在於雲南、西藏等地。雲南省有西盟縣的佤族,猛海縣的布朗族,隴川、瑞麗、盈江縣的景頗族,景洪縣的基諾族,西藏自治區米林縣的珞巴族等,50年代以前均處於這一發展階段。如布朗族村社還保留著定期分配土地的古老傳統。這些農業公社雖然各具特點,但都具有“公有私耕”的共性,都是地緣性組織,貧富分化開始出現。對於這些農業公社的研究,大大豐富了對農村公社原生形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