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剝削和奴役關係產生形式——家長奴隸製
最初的剝削和奴役關係,產生於家長奴隸製。家長奴隸製本身不構成社會發展階段,隻不過是原始社會轉向階級社會的一個過渡時期。它產生於父係家族公社成為基本的社會結構時期,隱蔽地存在發展於父係家族公社之中,並不構成社會經濟的主體結構。但是家長奴隸製卻是原始社會內部最有破壞性的瓦解力,剝削和奴役關係發展的結果是使父係家族公社解體,新型的奴隸占有製生產關係確立。父係家族公社——父係家長奴隸製——奴隸占有製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一條途徑。父係家族公社——農村公社——以農村公社為軀殼的農奴製,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另一條途徑。中國少數民族中存在過的家長奴隸製為探討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提供了寶貴材料,值得重視。大興安嶺山區布特哈、莫力達瓦等旗以狩獵為主的鄂溫克族,雲南的怒族、佤族、景頗族、傈僳族,西藏的門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家長奴隸製。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公社殘餘反映出原始公社發展的階段性。同時,每個民族所殘留的原始公社製的階段性又不是單純的,而具有複雜的多樣性,例如在許多民族中,既有血緣共同體公有製成分,又有農村公社形態,還可以見到家長奴隸製因素;此外,這些原始公社製遺存又不同程度地打上了階級社會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早已進入階級社會的民族還在某些方麵保留濃厚的原始公社製殘餘,如處於封建領主製下的永寧納西族具有典型的母係製家庭,處於奴隸製階段的涼山彝族存在典型的父子連名製。這種多樣性既與某一民族社會發展進程的過渡性有關,又與某些特殊條件造成的殘留因素分不開,而且,還必須看到受周邊環境條件影響所帶來的變異性。因此,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公社製殘餘,必須進行深入的曆史考察和具體的比較分析。
第三節 涼山彝族奴隸製
一、涼山彝族奴隸製的由來、發展和延續
解放以前,中國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包括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寧蒗彝族自治縣一帶),大約有130萬人,曾長期保留著較完整的奴隸占有製社會形態。這不僅在中國民族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民族史上也是罕見的。
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老的民族。據漢文文獻記載,東漢時期彝族先民社會便已出現家長奴隸製。公元8世紀,以彝族先民為主體建立起的南詔政權和東蠻三部(勿鄧、兩林、豐琶)政權都是以奴隸製占主導。彝族進入涼山的時代也很久遠。據彝文文獻記載,涼山彝族的主要支係古侯、曲涅在唐代時由雲南進入涼山時,帶著奴隸而行。他們到達涼山後,諸部發生多次掠奪奴隸和財產的戰爭。到了元代,以彝族先民名稱命名的羅羅斯宣慰司的建立,標誌著北起大渡河,南迄金沙江,東起馬湖江,西至瀘沽湖這片廣闊地區內,彝族成為主體民族,而彝族奴隸製在這一區域占據支配地位。明清兩代,中央王朝雖然在這一地區推行土司製度,彝族土司“茲莫”勢力一度發展起來,但很快衰弱,彝族奴隸製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作為一種奴隸占有製社會狀態,延續2000年之久,這無倫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特有的現象。涼山彝族的奴隸製是在周圍強大的封建勢力影響與製約下而存在的,因此,其發展的進程,不能不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