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發展形態(2)(1 / 3)

二、涼山彝族奴隸製的特點

把涼山彝族奴隸製和歐洲古代希臘、羅馬的奴隸製相比較,二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即都是奴隸占有製社會,都是建立在少數的奴隸主階級對廣大奴隸和勞動群眾的統治和專政的基礎之上;但是,由於特殊的曆史條件製約,彝族奴隸製又獨具鮮明的特點:

1.閉塞的自然經濟和落後的生產力

由於曆代封建王朝和國民黨政府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僻遠險阻的地理環境所製約,也由於奴隸製度本身對於生產力發展的禁錮與破壞,涼山社會經濟發展長期處於停滯不前的落後狀態,基本上沒有形成物質資料生產的社會分工;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生產力水平低下,盡管從周圍地區輸入了鐵製工具,但數量不足,質量低劣。土地利用率低,輪歇地占總耕地一半左右。無水利設施,也不進行種耕施肥,糧食產量很低。部分山區長期采用原始性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畜牧業是主要副業,由於飼養、管理粗放,繁殖率很低。手工業之間沒有明顯的分工,傳統的家庭手工業是擀氈和編織披衫(彝語稱“擦爾瓦”)。與古希臘、羅馬的奴隸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基本上沒有商品生產,因此商品交換也沒有形成獨立的經濟部門。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侵略,鴉片煙輸入涼山,大小軍閥為了擴充勢力,強迫彝民種植罌粟,並以槍支交換,致使鴉片在這裏泛濫,出現畸形的商品交換。

2.涼山彝族奴隸製的階級關係,通過特有的森嚴的等級關係表現出來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完全按照血緣關係並參照生產資料占有狀況及在生產中的地位,嚴格劃分為五個等級:茲莫、諾、曲諾、阿加和呷西。茲莫(包括改土歸流以前的土司、土舍和土目)和諾(即黑彝)是統治等級。曲諾(即白彝)一部分是統治等級,一部分是被統治等級。阿加(為獲奴產子,由主子強製配婚而分居的奴隸)和呷西(住在主子家中供役使,從事家務和田間、放牧勞動的單身奴隸)是被統治等級。各個等級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生產資料占有情況及在生產中所處地位,決定了他們分別從屬於特定的階級:奴隸主、奴隸或勞動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民主改革時劃分階級的情況,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奴隸主階級包括絕大部分茲莫、諾和部分曲諾,隻占涼山彝族總戶數5%;奴隸階級包括全部呷西和絕大部分阿加以及一部分因經濟地位下降的貧苦曲諾,占總戶數70%。中間階層勞動者包括大部分曲諾、少數阿加及極少數因經濟破產而貧困的黑彝,占總戶數的25%。等級和階級的劃分,由於長期曆史的發展和經濟地位的變化;經常出現某種錯動,但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說,涼山的等級製度實際上就是在特殊情況下的階級製度的反映。等級製度是涼山彝族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奴隸主集中占有土地和奴隸,是涼山彝族奴隸製剝削的主要形式。

3.特有的社會政治結構——以父係為扭帶的家支製度

家支,彝語稱為“楚西”或“楚加”,是內部嚴禁通婚並以父子連名製譜係作為鏈條貫穿起來的一個父係血緣集團。在涼山彝族社會,看不到農村公社的痕跡。強大的父係血緣關係阻障著地緣關係社會組織的產生與發展。每個家支都依據同一彝姓分為若幹家族,每一家族又分為若幹支族。家支有自己固定的地域範圍,可能包括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村寨,有時這些村寨並不是連成一片,而是分散到各個不同的區域。家支是原始父係家族公社的延續和發展,但它在奴隸占有製度的長期作用和影響下,其性質和作用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遠在唐代,涼山地區“勿鄧”、“兩林”、“豐琶”三部首領都被唐朝分別冊封為“郡王”。元朝在這裏設置了羅羅斯宣慰司的統一的地方政權組織機構;但明清時期,特別是改土歸流以後,土司勢力逐漸衰落殆盡,而黑彝奴隸主家支勢力強大起來。在涼山,沒有一個黑彝奴隸主的統一政權組織,但是,為等級製度服務的家支組織,尤其是黑彝的家支組織起著黑彝奴隸主階級專政工具的作用。在這種意義上,家支是涼山最重要的上層建築的政權組織形式。彝族家支之間彼此不相統屬,各自為政。同等級之間彼此地位平等,沒有高低之分。每個家支對它所有的成員具有相當強的約束力,起到調節、互助、抵禦外力入侵、對外進行擄掠活動等作用。每個家支都有頭人,其地位憑個人的能力獲得,最多維持終身,不能傳襲。家支內重大事件由頭人召集家支成員大會討論決定。血緣紐帶是維係家支的根本,以血統“神秘”、“高貴”為精神支柱的黑彝家支,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製和家支外婚製。由於家支林立,不相統屬,不同家支之間往往為爭奪奴隸、土地和財物而發生械鬥,這就是涼山彝族奴隸社會中延續不斷的“打冤家”。涼山彝族奴隸製不像古希臘、羅馬奴隸製那樣,有著一整套強大的奴隸主階級專政的統一的國家機器,而是家支林立,各自為陣的分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