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3)(1 / 3)

“二程”在政治上都屬於保守派,和司馬光一起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是北宋豪族大地主組成的保守派在哲學上的代言人,在政治上影響很大。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他們得以回到朝廷,但是很快和蘇軾發生矛盾,結果爆發了黨爭,史稱“蜀洛黨爭”,極大地影響了北宋的政局,後來又被逐出朝廷,被蔡京等人汙蔑為“元佑黨人”,兄弟倆都在寂寞與困苦中死去。

“二程”提出最高哲學範疇是“天理”說,“天理”說是他們的獨創。他們認為理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絕對不能違反,它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是永恒存在的。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最高原則,它先於事物而存在,物不能主動體現它,人卻是可以的。他們還提出要“存天理,滅人欲”,反對婦女改嫁,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言論。他們認為“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形態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人們必須遵守。

二程對孔子的“仁”學還有了新的發展,提出了“萬物一體”的概念,主張“天人合一”。在教育方麵,他們主張以德育為主,注重內心的修養,主要途徑是格物、致知、窮理。在提高個人修養的方法方麵,他們提出了“定性”理論,實際上就是“定心”。

值得一提的是,程顥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發明“本心”,因此很注重內心靜養的修養方法,後來陸九淵和王陽明就是沿著程顥開辟的路徑,創立了“心學”。

程門立雪:一年冬天,大雪紛飛,楊時和遊酢(兩人都是程頤的弟子)去拜訪程頤。他們到程頤家的時候程頤正在休息,於是他們兩個人就恭敬地站在門外等候著,等了好長時間,待程頤醒來的時候,看見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厚,楊時和遊酢兩個人的身上都是雪。

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世尊稱為“朱子”,是孔子、孟子之後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二程”的理學,完整地構建了“理氣一元論”的思想體係。

朱熹祖籍江西,出生於福建,幼年時接觸佛、道,深受影響,勤奮好學,立誌要做聖人,後來開始學習儒家經典,14歲時他的父親朱鬆因為反對秦檜而被貶,未到任而卒。父親去世後,朱熹遵從父親的遺命拜儒生為師,努力學習儒家經典,與母親一起遷居到福建建陽,18歲時參加鄉貢,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主考官還預測他將來肯定是“非常之人”。19歲時中進士,被任命為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後就辭去官職,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潛心研究理學,又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成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

公元1175年,朱熹在呂祖謙的邀請下來到江西上饒的鵝湖寺,和“心學”的創始人陸九淵進行了一次哲學辯論會,實質上就是朱熹所持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九淵所持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辯,持續了三天,陸九淵略占上風,但是最終雙方誰也沒有能夠說服對方,不歡而散。

朱熹這一生除了堅持抗金,與南宋的投降派堅決作鬥爭外,就是開辦書院(開辦了白鹿書院,修複了嶽麓書院),聚眾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哲學主張。朱熹為了更好地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就從儒家經典中精心選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書”,並親自為“四書”作注。這件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也逐漸成為明清兩代法定的教科書。

公元1195年,宋寧宗下詔廢除理學,朱熹深受打擊,1200年朱熹在家裏憂憤而死。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另外他還有《朱子語類》一書傳世,這本書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的哲學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理氣論: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的學說,又吸取了佛、道各家思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係。這個體係的核心範疇就是“理”,或是“道”、“太極”。朱熹覺得“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在邏輯上理先於氣;但同時氣具有變化的能動性,理沒有辦法離開氣。朱熹認為萬物各有理,萬物之理又都歸於太極。

朱熹提出,理是事物的基本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氣”是朱熹哲學體係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氣是有情、有形的,具有凝聚、造作的特性。他認為氣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氣相統一的產物。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是第一性的,在先;氣是第二性的,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