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3)(2 / 3)

動靜觀:朱熹認為動靜不但相對立、相排斥,並且還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覺得穩定與變動是相對統一的,變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變得穩定。

心性理欲論:朱熹認為人的正當的物質欲望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太過膨脹,所以他主張要“遏人欲,存天理”。他還認為“道心”出於天理,“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所以“人心”必須聽命於“道心”。

格物致知論: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格物才能窮理。他還探討了知與行的關係,覺得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朱熹的教育觀點:朱熹把人的學習階段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還提出了“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誌。

1.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2.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3.聖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5.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6.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7.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8.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9.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

10.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1.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

“心學”的開山祖師——陸九淵

陸九淵,字子靜,號象山,因為書齋名“存”,所以又被稱為“存齋先生”。他曾經在貴溪龍虎山建立茅舍聚眾講學,因為山的形狀像大象,所以又被稱為“象山”,陸九淵就被呼為“象山先生”、“陸象山”。

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是“心”學的開山祖師,明代的王陽明發展了他的學說,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陸王學派”,陸九淵被後人尊稱為“陸子”。

陸九淵從小就聰慧好學,喜歡究根問底,提出自己的見解。他中進士後先後出任地方上的一些官職,為官清廉,有恢複山河的誌向。

因為與朝廷的監察官員意見不合,陸九淵辭職回鄉,開始聚眾講學,有數千人跟隨他學習。他也曾和朱熹在鵝湖論戰,爭論哲學問題。宋光宗即位以後,他被重新任用,修複和整飭了軍事重地荊門,後來病逝於荊門任上。

陸九淵一生最輝煌的活動在於創立學派,從事教學活動,他有數千弟子,遍布江西、浙江兩地。

陸九淵融合了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以及佛教禪宗“心生”、“心滅”等論點,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學派即“心學”。陸九淵認為天理、人理、物理隻在人的心中,心是唯一實在。他認為“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認為心是永恒不變的,天理是人心所固有的,同樣恒久不變。

陸九淵認為在治學時應該“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六經皆我注腳”。他認為教育對人的作用就是存心、養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

千古一人——王陽明

王陽明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被人尊稱為“陽明先生”,所以又叫“王陽明”。他是浙江餘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學、道學、佛學,還能夠統兵征戰,是中國古代罕見的全能大儒,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可謂是“明朝第一人”,他的學說被後世稱為“陽明學”。

王陽明出生於統治危機不斷加深的明代中葉,他的父親是明代狀元、南京禮部尚書王華,據《明史》記載,王陽明出生時他的祖母夢見有一子從雲中來,於是他父親就給他取名王雲。但是他五歲的時候還不能說話,王華非常著急,適逢一位高僧告訴王華,要給王陽明改名為守仁,孩子才會說話,王華照做後,果然王陽明就說話了。

王守仁少年的時候就學文習武,非常刻苦,但是卻常常因為下象棋而耽誤功課,遭到父親的責罰。王陽明小時候讀書並不隻限於四書五經,他讀的書非常龐雜,思想也與眾不同,很多老師都不理解他。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名傳千古的詩,即《蔽月山房》。全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