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3)(3 / 3)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首詩充滿了哲理,說明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月亮比地球上的高山更加高大、寬闊,著實讓人驚歎不已。

王陽明看到明朝的統治危機不斷加深,心裏非常著急,他以諸葛孔明自喻,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功業,要做聖賢,此後更加刻苦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又學習騎、射、兵法,27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兵部主事。當時朝廷官員都知道他是個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卻認為王陽明身為一個文士,竟然做了武夫方為之事,就有些瞧不起王陽明。有一次他強迫王陽明當著軍士的麵射箭,想讓王陽明出醜,王陽明再三推辭,張忠就是不答應,沒有辦法王陽明隻好拉弓放箭,一連三箭皆中紅心,於是全軍歡呼,把張忠弄得很尷尬。

王陽明當了三年兵部主事,這期間他對程朱理學的疑惑越來越多,覺得程朱理學存在很多不對的地方,但是他也無法全然領悟。為此他不再隻關注程朱理學,而是全心全意地研究其他學說,想為自己的疑惑找到一個解答的突破口,這其中就有陸九淵的心學。

後來因為他上疏營救反對大宦官劉瑾的官員,結果被廷杖四十,然後被貶到貴州的龍場任驛丞,在路上他曆經波折,成功躲過劉瑾所派的錦衣衛的追殺,安全到達龍場。

當時的龍場在萬山叢中,環境非常不好,但是王陽明並沒有消沉,相反,他更加刻苦地學習、思考,終於對《大學》中的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劉瑾被殺後,他先是升任知縣,累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公元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了農民起義,地方官員無計可施之時兵部尚書王瓊推薦王陽明為江西巡撫,率兵鎮壓農民起義。王陽明到任後招安和剿殺並用,很快就平定了農民起義,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體會到做任何事都應該“知行合一”。

就在王陽明平定起義軍的餘部時,明朝的寧王朱宸濠發動了分裂國家的叛亂,王陽明用兵如神,帶領8萬民兵和農民,前後隻用了35天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被人們稱為“大明軍神”。此後王陽明被加封為南京兵部尚書,封伯爵,因為功勞太大而遭到嫉恨,王陽明便辭去官職,回到家聚眾講學,在紹興、餘姚一代建立書院,宣講自己的學說。

嘉靖六年,他又被啟用為總督兩廣軍事,率兵平定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武裝叛亂,隨即因為肺病加劇辭官回鄉,在歸途中病逝。在王陽明臨終的時候,他身邊的學生問他還有沒有什麼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說完病逝。

王陽明的一生很好地實現了古人“三不朽”的人生理想,為後世楷模。他有《傳習錄》、《大學問》等著作傳至後世。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叔孫豹提出“立德”、“立言”、“立功”是“三不朽”。立德就是要樹立高尚的道德,“立言”是提出有真知灼見的言論,立功就是要為國為民建立大的功績,這三項是可以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自古以來,我國曆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的隻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

王陽明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以此對抗程朱理學。他提出“心外無理”和“心外無物”,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為講學的宗旨,認為“天理即是人欲”,否認心外有理、有物、有事,指出做學問應該“學得其心”,主張用反求內心的修養方法去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他還提出“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的觀點,提出要“致良知”。在教育上他提出從內心下手,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而不是逼著他們去學習。

王陽明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明朝中葉之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非常大,甚至傳播到了日本,對日本的學術界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2.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3.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4.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