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4)(1 / 2)

5.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9.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王陽明

不拘一格,特立獨行——王艮和泰州學派

泰州學派誕生於明朝中後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思想啟蒙學派,它積極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對人性的束縛,引導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泰州學派的創始人是受業於王陽明的王艮,他是江蘇泰州人,所以他所創立的學派就叫泰州學派。泰州學派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主要傳人有王棟、徐樾、顏鈞、王襞、羅汝芳、何心隱、趙貞吉、李贄、徐階等人。這些人的身份相差很大,有朝廷的高級官員,有遊俠。這一派中影響最大的是徐階和李贄,徐階是明世宗、明穆宗時的內閣首輔,曾經鬥倒了嚴嵩;李贄是晚明的“思想異端”,他是封建社會思想解放的先鋒。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本名銀,老師王陽明為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王艮家世代都是“灶丁”,他七歲的時候開始在鄉裏的私塾讀書,十一歲的時候因為家裏貧窮而輟學回家,和父兄一起燒鹽,十九歲時拜謁孔廟,受到啟發,認為普通人和聖人都一樣是人,可以通過學習達到聖人的境界。於是他開始刻苦研讀儒家經典,他在自學的過程中一方麵不恥下問,一方麵又不拘泥於古人的見解,注重個人的心得體會。

38歲時,王艮來到江西拜王陽明為師,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王陽明發生爭論。他並不拘泥於王陽明的學說,常常能自出新意,創立了“淮南格物說”。他強調“身”是天下萬物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嘉靖二年的時候,王艮北上入京講學,受到各方重視而轟動一時,王陽明聽說之後非常生氣,認為王艮已經背叛了自己的學說,就要想辦法把王艮召回來,對他進行製裁。可是這個時候已經太晚了,王艮的學說已經流傳四方。嘉靖五年,王艮在台州安定書院講學,宣傳“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擁有了大量的追隨者。

王艮一生布衣,拒絕入仕,堅持以講學的方式為國家和社會服務,被朝廷指為“異端”。嘉靖十八年,57歲的他病魔纏身,第二年冬天他在病重彌留之際對兒子王襞說:“汝知學,吾複何憂!”不久病逝。

王艮一生尊師重道,對老師王陽明非常恭敬。王陽明去世後,他親自帶領同學一起安排辦理陽明先生的喪事,並殷勤照料王陽明的後人。

王艮平時特立獨行,為了擴大影響他曾經貼出“招生廣告”,王艮的門徒以平民居多,但是也有很多著名學者和朝廷官員。他不相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觀點,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王艮一生的著述很少,注重口傳心授,讓不識字的百姓都能明白自己的學說。

王艮和泰州學派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百姓日用即道”,專注於“百姓日用之學”。這是王艮思想的閃光點和泰州學派思想的主旨,這是一個進步的命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王艮認為“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任何事都是“道”,百姓們可以掌握、可以學會,他還認為聖人和百姓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可以做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