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說”。王艮認為“格物”就必須先“正己”,此身才是根本所在,正人必須先正己。他還認為每個人都要正身,皇帝和百姓都一樣,是沒有差別的,充分地尊重普通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點。
“明哲保身”說。王艮主張“以身為本”,主張尊身、安身、保身、愛身,實際上就是用以退為進、以退自保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不做無謂的犧牲。
“以孝悌為本”。他主張要真心誠意地尊重父兄,但是對父兄的錯誤也要抵製和糾正,不能一味地順從。
離經叛道的異端——李贄
李贄,原名林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如。明代官員、文學家、傑出的進步思想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在26歲的時候中舉人,擔任一些地方小官,父親病故後他回鄉守製,正值倭寇進攻泉州,他帶領家人日夜巡城,和泉州百姓一起抗擊倭寇。此後又擔任過北京國子監博士、南京刑部員外郎等官職。後來他結識了泰州學派的王畿、羅汝芳、王襞(王艮之子),並且拜王襞為師,曾出任雲南姚安知府,最終辭官歸隱。
辭官後他帶著妻子兒女到湖南黃安投靠自己的好朋友耿定理,在黃安的天台書院講學論道,後來耿定理和他所崇拜的王畿都先後病逝,他就移居湖北麻城,將妻子兒女送回福建老家,然後獨自一人在麻城讀書著述近二十年,完成了《初潭集》、《焚書》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將批判的鋒芒直指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等人,引起了社會的轟動。他還倡導絕假還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聚眾講學抨擊時政,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
萬曆十六年,李贄又遁入空門,但是卻不受戒、不念經,他的行為對傳統思想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引起了當地保守勢力的圍觀。他被稱為“異端”、“邪說”,從而被驅逐出境。李贄向眾人表示,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並毫不妥協,仍然堅持特立獨行。
1593年,他又結識了湖北公安“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得到“三袁”的敬仰和賞識。1598年,72歲的李贄編訂了自己的著作《藏道》,1602年,76歲的李贄被奸人陷害,抓進監獄,不久自刎而死。李贄墓地在今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園。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處於在明末清初社會劇烈變革期,思想極具前瞻性,提出了許多帶有人本主義色彩的先進觀點,例如反對君主專製,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還有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他們的思想雖然在君主專製已經達到頂峰的清朝沒有多大發展,在中國傳統哲學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是17世紀後半期社會進步思潮的代表。
王夫之:因為晚年在南嶽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講學,所以又被稱為王船山,尊稱為“船山先生”。他是湖南衡陽人,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等身,其中以《讀通鑒論》與《宋論》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