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5)(1 / 2)

王夫之出生於明朝末年,崇禎年間在嶽麓書院求學,抱有濟世救民的信念。明朝滅亡後,他在衡陽起兵抗清,阻止清軍南下,失敗後退到肇慶,在南明桂王政府擔任官職,因為反對大官僚王化澄,差一點就被抓進監獄,後來又到桂林依附瞿式耜,瞿式耜被擊敗後,王夫之就輾轉潛伏於深山之中,後來回到家鄉潛心治學,一直堅持了四十年,直到去世都沒有剃發,始終忠於明王朝。

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都有研究,尤其精於文學、史學、經學,他在哲學上總結並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氣”是客觀實體,“理”是客觀規律。他在曆史和政治方麵的思想主張,都集中在《讀通鑒論》和《宋論》兩本書中。

1.六經責我開生麵,七尺從天乞活埋。

2.此天也,非人之所可強也。天欲開之,機成之,聖人不作,則假手於時君乃智力之士以啟其漸。

——王夫之

顧炎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字寧人,號亭林,江蘇蘇州人。明末複社成員,早年時接受養母的忠義教育,平時特立獨行又非常耿直,學習時堅持經世致用。他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屢試不中,猛烈抨擊八股文,指出八股文嚴重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的身心,27歲時斷然放棄科舉,開始遍覽全書,撰寫《天下郡國利弊書》和《肇域誌》,後來通過捐納成為國子監的監生。

清軍入關後,他參加了南明弘光小朝廷,希望能夠力挽狂瀾。他滿腔熱忱,積極為南明政府出謀劃策。無奈南明朝廷已經腐敗透頂,在軍事上又一敗再敗,在危亡之際顧炎武毅然投筆從戎,可惜勢單力薄又被清軍打敗,無奈隻好逃回昆山,隨即率領義軍死守昆山,結果昆山最終被清軍攻破,有四萬多人死難,顧炎武的朋友和弟弟都被殺死,生母被清軍砍斷胳膊,隻有顧炎武一人僥幸得免。常熟陷落後,顧炎武的養母絕食殉國,她臨終前囑咐顧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顧炎武安葬養母後,又參加了隆武朝廷,進行了很多反清活動。他奔走各股抗清力量之間進行聯絡,打算伺機而動,可是事情的發展卻讓顧炎武失望,隆武政權也被清軍消滅了。但是顧炎武並未就此放棄,還是積極地參與抗清鬥爭。

1655年,他回到昆山,很快就遭受了牢獄之災。當時隻有已經投靠清朝的錢謙益可以救他,但是錢謙益卻要顧炎武認他做老師才肯出手,顧炎武的朋友知道顧炎武不肯,就私自替他拜錢謙益為師。結果顧炎武出獄後得知了這件事,就廣發告示,向大家說明自己並沒有拜錢謙益為師。

隨後,顧炎武又遭到刺客襲擊,但幸好沒有大礙,之後他北上聯絡抗清誌士,尋找機會反清複明。他在北方遊學十餘年,始終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

顧炎武學問淵博,是清朝的“開國儒師”和“清學的開山始祖”,是經學、史學、音韻學、小學、金石學、考古學方麵的專家。他堅持學以致用,反對程朱理學,大膽懷疑君權,具有民主啟蒙思想,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

康熙十七年,開博學鴻儒科,顧炎武以死拒薦。康熙十八年清政府要修明史,再次請顧炎武出山,他還是以死拒之。康熙二十一年,顧炎武病卒,享年七十歲。

1.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2.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3.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