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獨尊儒術,千古流傳(5)(2 / 2)

4.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5.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7.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8.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顧炎武

黃宗羲:字太衝,號梨州,人稱梨州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的父親是東林黨人,被魏忠賢彈劾下獄折磨致死。崇禎元年,魏忠賢被逐,19歲的他到北京為父伸冤,結果父親被平反,他用鐵錐當眾刺傷仇人,為父報仇,被崇禎皇帝稱為“忠臣孤子”。

歸鄉後參加複社,明亡後參加南明朝廷,變賣家產組織“世忠營”抗清,幾經轉折終歸失敗,後歸家隱居,又被清政府通緝。順治十年後開始著書講學,著成《明夷待訪錄》與《明儒學案》等書,後來又三次拒絕清朝政府的聘請,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享年85歲。

黃宗羲學問淵博,在思想和學術方麵都有重大建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教出了很多著名的弟子,如萬斯同、萬斯大、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

1.天下為主,君為客。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2.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3.骨肉之間,多一分渾厚,便多留一分親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4.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5.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

6.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

7.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8.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也。

9.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

——黃宗羲

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反對封建專製主義。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君主是人民的敵人,是“獨夫”,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徹底否定了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主張通過學校和實行法治來監督限製君主的權利。他所說的學校類似於近代的代議機構,具有麵對天子直言政治上的缺失,向天下人公布天子所犯錯誤的職能。提出要用國家的法律取代天子一個人的法律,從而實現以法治國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張,顧炎武的用“眾治”代替“獨治”、擴大郡縣守令的職權的主張和黃宗羲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倡導均田和“工商皆本”。黃宗羲以恢複西周的井田製為口號,提出要將國家的耕地平均分配給百姓的主張,王夫之和顧炎武也都反對土地兼並,主張自占自耕與均田。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和封建社會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相抗衡,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與普通地主的願望和要求。

反對宋明理學,提倡唯物主義。王夫之駁斥了宋明理學“理本氣末,理在氣先”的謬論,肯定了“理在氣中,理即氣之理”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把被程朱理學顛倒了的物質與精神的關係給擺正了。他反對理學家坐而論道、空談心性的惡劣風氣,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黃宗羲也反對理學家的空談,傾向於唯物主義。

反對明朝末年浮誇空談的風氣,講求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顧炎武認為治學就是為治理國家,強調學以致用,注重實地調查,提倡獨創,反對盲從和剽竊,開辟了清代治學方法和學術門類的新途徑,是考據學派的宗師。王夫之和黃宗羲也都力主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救世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