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史學,浩如煙海(1)(1 / 3)

放眼世界,很難再找出一個像中國這樣注重修史的國家。豐富、連貫的史籍讓我們可以深入地了解先民的曆史,以史為鑒。史學,構成了國學的重要一翼。

秉筆直書——管窺中國史學

史家三長:這個概念是唐代著名曆史評論家劉知己在他的《史通》中提出來的,意即作為一個史學家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史才、史學、史識。史才是指史學家必須具備對曆史進行整體把握、細節表述和結構布局的才能;史學是指史學家應該擁有山川地理、典章製度、風土人情、考據辨證等方麵的學問和知識;史識就是除了擁有一定的史學見解和觀點外,還要有秉筆直書、忠於史實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

一字褒貶:這個觀點出自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杜預在書中提到“《春秋》筆法嚴謹,以一字為褒貶”,就是說《春秋》每個字都蘊含著褒獎和貶責。孔子作《春秋》時對於古人褒則稱字,貶則稱名,於是引起亂臣賊子的恐懼。此外在《春秋》中,把殺有罪之人稱為“誅”,把殺無罪之人稱為“殺”,凡是違背禮儀犯上作亂、以下犯上者都被稱為“弑”,比如《春秋》中記載“宋人弑其君杵臼”、“晉趙盾弑其君夷皋”,因為是以下殺上,所以用一個“弑”字,又因為宋昭公和晉靈公都是無道昏君,所以直書其名。這樣的筆法流傳千古,確實讓不仁不忠之人不寒而栗。如果每一個史學家都能夠用這樣的方法去評判曆史,那麼就會人人奮進,移風易俗。

書法不隱:又被稱為“秉筆直書”,原文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講的是春秋時晉國的君主晉靈公是個無道昏君,晉國的國相趙盾屢次進諫,晉靈公不但聽不進去,反而還要殺他,趙盾被迫出奔外國,沒有越過邊境就聽說自己的族人趙穿殺死了晉靈公,於是趙盾就返回了國都。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記載“趙盾弑其君”,趙盾看到之後覺得非常委屈。他認為自己因為眷戀晉國才留下這個惡名,便向董狐解釋說自己並沒有殺死國君,讓董狐不要睜著眼說瞎話。可是董狐對他說:“你是晉國的國相,逃亡不超越國境,回來之後又不討伐殺死國君的反賊,不是你是誰呢?”趙盾聽了董狐的話無言以對,最終也沒有讓董狐修改史書。

孔子評論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

無獨有偶,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的權臣崔杼殺了齊莊公,齊國的太史就在史書上寫“崔杼弑其君”,結果崔杼殺了太史。太史的弟弟繼任太史之後,照樣直書事實,結果又被殺,太史的另一個弟弟就接著直書事實,崔杼最後無可奈何,隻能承認這個事實。這就是中國古代史家秉筆直書的精神和勇氣,成為曆代史家的精神支柱,難以動搖。

正統之辯:又被稱為“正統論”或是“正閏之爭”,正就是正統的意思,閏就是多餘的、其餘的意思,總的來說就是曆代學者和史家對我國曆代王朝正位和閏位的認定。

從周朝開始,中國人就有一個“大一統“的觀念,這種觀念讓史學家一定要站在一個正統的角度去記載曆史。戰國末期的陰陽家鄒衍提出“五德始終說”之後,史學家就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排出了曆代王朝的順序,合乎五行的就是正統,與五行不合的就是僭越。

但是遇到列國紛爭割據的局麵時,就很難把握誰是正統、誰是僭越了。就拿三國來說,司馬光站在宋朝的立場上,認為曹魏是由東漢禪讓而來,所以就奉曹魏政權為正統,覺得蜀漢政權是僭越,到了南宋的時候朱熹為南宋考慮,覺得蜀漢政權雖然偏安一隅,但卻是東漢政權的延續,於是就以蜀漢政權為正統,以曹魏為僭越。

史學家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一直到了王夫之的時候才有了一個比較公正的說法。他認為過去的史學家通常都是為了某個統治集團服務,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撰寫曆史,他們所謂的“正統”並不是真正的正統,隻有能為天下人謀幸福,得到天下人心的政權才是真正的正統。

最古老的官方史書——《尚書》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所以被稱為《書經》,戰國時稱為《書》,漢代時改稱為《尚書》,也就是“上古之書”的意思。《尚書》是一部多題材的文獻彙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具體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

現存的《尚書》版本真偽參半,通常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時的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是春秋時的史料。所講內容比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這些篇章反而是戰國的時候編寫的古代曆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