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絕大部分內容屬於當時的一些君王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是上古皇家檔案文件的彙編,本義是“解密的皇家文檔”、“向社會公開的皇室卷宗”,它保存了商周時期特別是西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相傳為孔子所編著,記錄的基本上是虞夏商周四朝部分君王的言行,呈現給我們的基本上都是誓、命、訓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韓愈在《進學解》中就形容《尚書》的文字“周誥殷盤,詰屈聱牙”。
《尚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思想傾向:以天命觀念解釋曆史興亡,為現實提供借鑒,告誡統治者要敬德、重民。
關於《尚書》的體裁,唐代孔穎達監修的《尚書正義》談到了兩種分類方法:
六種說:典、謨、訓、誥、誓、命,這種說法來自西漢孔安國所撰寫的《古文尚書序》。
十種說:典、謨、訓、誥、誓、命、征、貢、歌、範,這種說法來自孔穎達自己所監修的《尚書正義》。
1.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譯文:沒有經過驗證的話絕不輕信,沒有向眾人征詢過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3.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4.若網在綱,有條而紊。
譯文:就像把網結在綱上那樣,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
5.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6.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譯文:用公正的心去消滅私欲,百姓就會信任並歸向執政者。
——《尚書》
一個茶壺,三個茶杯——“春秋三傳”
《春秋》又被稱為《麟經》或是《麟史》,是儒家的“五經”之一,為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曆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在上古時期代表著一年四季,當時的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而“春秋”就是史書的統稱,所以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春秋》是經過孔子修訂之後的《春秋》,它的史料價值非常高,《春秋》原文有18000多字,現存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煉,遣詞造句又井然有序,但是它所記載的內容卻非常廣泛,敘述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位弑君、祭祀、災異禮俗等方麵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春秋》中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
由於《春秋》的紀事過於簡略,所以到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曆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比較有名的是“春秋三傳”,即左丘明的《左傳》、公羊高的《公羊傳》、榖梁赤的《榖梁傳》。
《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被稱為“今文”;流傳到今天的《左傳》有兩種,一種是從孔子舊居的牆壁中發現的用先秦古體字寫成的,被稱為“古文”,另一種是經由荀子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都講究“微言大義”,希望能夠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因為這兩本書的作者都認為《春秋》是孔子私人的著作,所以後人認為這兩本書的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
《左傳》以記錄曆史事實為主,補充了一些《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它比《春秋》多記錄了兩年的曆史[《春秋》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曆史,而《左傳》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六年的曆史]。另外它的一些記錄和《春秋》所記錄的有出入,通常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榖梁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據說是春秋末年魯國的盲人史官左丘明對孔子修訂的《春秋》所作的解釋和補充,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本獨立撰寫的史書,以《春秋》為藍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經典之一。
《左傳》是記錄春秋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典籍,是後世研究先秦曆史和春秋時期曆史的重要文獻,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對後世史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左傳》不僅發展了《春秋》創造的編年體、確立了其在史學上的地位,而且還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部分應用文,例如命、誓、盟、禱、讓、書、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