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國的曆史文獻和策書、其他諸侯國的國史,在記事上基本以《春秋》所記載的魯國十二位國君為次序,補充並豐富了《春秋》的內容,不但記錄了魯國一國的史實,而且還記錄了別的諸侯國的曆史,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各諸侯國之間爭霸、聘問、會盟、婚喪、篡弑等內容,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製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曆法、地理、古代文獻、歌謠、神話傳說都有記述和評論。
《左傳》一改《春秋》流水賬一樣的記錄曆史的方法,使用了有係統、有組織的史書編纂方法,不但記錄了春秋時期的史實,而且還引用了許多更早時期的史實,這就大大提高了《左傳》的史料價值。
《左傳》有鮮明的道德和政治傾向,強調宗法倫理與等級秩序,重視長幼尊卑的差別,同時也表現出了“民本”思想。
1.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原意是百姓本身並沒有罪,因為美玉而遭受禍患,後來也指因為有理想、有才能而受害。
2.多行不義必自斃。
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原意是如果一個人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就會自取滅亡。
3.東道主
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原文是“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原意是指東邊路上的主人,後來指款待賓客的主人。
4.退避三舍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意是向後撤退九十裏,春秋時行軍三十裏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裏,後來就比喻為退讓和回避,避免衝突。
5.言歸於好
出自《左傳·僖公九年》,原文是“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是彼此之間重新和好的意思。
6.狼子野心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原本的意思是狼崽子雖然小,但是卻具有凶惡的本性,後來就引申為:凶暴殘忍的人必定有極大的野心。
7.表裏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文是“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表指外,裏指內,山是太行山,河指黃河,具體的意思是外邊有山,裏麵有河,地勢非常險要。
最早的國別史著作——《國語》
《國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它記錄了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曆史,上起周穆王(傳說中和西王母約會的人)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周貞定王十六年晉國的權臣智伯被韓、趙、魏三家所滅,包括了各諸侯國貴族間的朝聘、宴會、辯說、諷諫、應對之辭,還有一部分曆史事件和傳說。它偏重於記述曆史人物的言論,反映了春秋時期的曆史狀況。
《國語》的作者至今都還沒有定論,司馬遷和班固等人都認為是左丘明,雖然這個說法在兩晉以後受到很多學者的懷疑,卻缺乏確鑿的證據。現在最為普遍的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曆史的人,根據當時周王室和各諸侯國的一些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的。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上》
譯文:阻止人民對政事發表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所引起的危害還要嚴重,具體來說就是不讓百姓說話,就必然會有大害。
縱橫家的言論集——《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曆史學著作,屬於國別體史書,又被稱為《國策》。它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政治軍事鬥爭的最完整的曆史著作,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因為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政策的變化都和謀士獻策、智士遊說、辯論有關,所以該書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全書按東周、西周、戰國七雄(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依次分國編寫,共12冊,33卷,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晉國的貴族智伯滅同為晉國貴族的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高漸離為了給荊軻報仇,舉築擊秦始皇,未果而被殺害。
《戰國策》的作者到今天都沒有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不是一時一人所作,西漢的劉向是這本書的校訂者和編訂者,《戰國策》的書名也是劉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