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史學,浩如煙海(2)(1 / 3)

1.南轅北轍

出自《戰國策·魏策四》,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南方的楚國去,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還不肯聽從別人的勸告,結果他離楚國就越來越遠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看準方向,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一開始就把方向弄錯了,那有利的條件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本意是:因為羊圈的空缺羊被狼叼走後,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引申為出了問題後想辦法去補救,可以防止繼續遭受更大的損失。

3.羽毛未豐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原句是“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原意是小鳥的羽毛還沒有長全,比喻尚未成熟或者是力量還不夠強大。

4.門庭若市

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原文是“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門前就像市場一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5.狡兔三窟

出自《戰國策·齊策四》之《馮諼客孟嚐君》,原文是“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意思就是說:狡兔有三窟才能免去死亡的危險,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是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史家千古絕唱——《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的司馬遷撰寫。一共130篇,526515字,記載了上自上古時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之間總共3000多年的曆史,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等方麵的內容。

該書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固定書名,被稱為“太史公書”或是“太史公傳”,有時候幹脆被稱為“太史公”,從三國開始,《史記》由以前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和後來《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為“前四史”,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

作為一本通史,它不同於《春秋》與《戰國策》隻記載某一時期,它記載了3000多年的曆史,包羅萬象,融會貫通,敘事脈絡又非常清晰。作為紀傳體,它又和先前的那些以年代為先後順序的編年體史書不同,當然也和那些以地域為限製的國別體史書不同,它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曆史事實的,這樣的體例是一個創舉,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以後曆朝曆代編寫的正史都采用了這樣的體例。雖然有的史書在個別名目上做出了某些修改,但是最重要的紀和傳都被繼承了下來,成為一種傳統。

《史記》還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共有130篇,分為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本紀記錄的是皇帝的言行和功績,表就是用表格來簡單列出世係、人物和史事,書記錄的是製度的發展,涉及天文兵律、禮儀製度、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方麵的內容。世家記述的是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和一些特別重要人物的事跡。列傳是帝王和諸侯以外其他各方麵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一些少數民族的事跡。

《史記》的每一篇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前麵的正文是對人物生平的描述,這部分由所描述人物的代表性事件或是逸事銜接在一起而成,後半部分的“太史公曰”則大多是司馬遷對人物性格和所作所為的評價。

司馬遷,字子長,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後世尊稱為“史聖”,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史學巨著《史記》,他不畏艱難勇敢著史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司馬遷不但在史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文學上也是一把好手,代表作有《報任安書》和《悲士不遇賦》。

司馬遷出身於世代都擔任史官的家庭,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司馬遷早年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古書,學習非常刻苦,20歲的時候他離開長安到四方遊曆,35歲時接受漢武帝的任命到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出使,36歲時父親司馬談在跟隨漢武帝前往泰山的路上病危,司馬遷急忙西歸,在洛陽見到父親,司馬談臨終前告訴司馬遷,要他繼孔子而續寫《春秋》,司馬遷答應父親要秉承遺誌,完成史學巨著。

38歲時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42歲時開始了《史記》的撰寫工作,他專心著述,“絕賓客,忘家室”,日夜竭力著述,不敢辜負自己身上肩負的使命。

48歲時將軍李陵出擊匈奴,彈盡糧絕後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要殺李陵全家,司馬遷在漢武帝麵前為李陵講了幾句公道話,結果被抓進監獄,判成死刑,隨後李陵被滅族。

這個時候的司馬遷沒有錢為自己贖罪,《史記》沒有完成又不能一死了之,於是就自請宮刑,希望能夠忍辱苟活於世,拿這用尊嚴換來的生命和時間去完成《史記》。嗚呼!天下有大勇者,誠太史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