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宮刑後的司馬遷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更加發憤著史。55歲時完成了《史記》,56歲時去世,死因不明。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和《春秋》的精神,在遭受生平大辱的情況下仍然堅強地活著,為的就是要承擔起自己身上的重任,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最終他做到了這一切,真是不枉此生,無愧父命。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
2.匈奴未滅,無以家為。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
——《史記·滑稽列傳》
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5.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留侯世家》
6.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7.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史記·陳涉世家》
8.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項羽本紀》
9.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10.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紀》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12.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史記·太史公自序》
兩漢風雲全記錄——《漢書》與《後漢書》
《漢書》又被稱為《前漢書》,為東漢時的曆史學家班固所著,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專門記述了西漢王朝的曆史。它是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史書,主要記述了從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的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曆史。
《漢書》在體例上完全承襲《史記》,隻是把“本紀”改為“紀”、“書”改為“誌”、把“世家”並入“列傳”之中,共有12紀、8表、10誌、70列傳,共100篇,80多萬字。
《漢書》成書於漢和帝時,它的史料非常詳實,在內容上與《史記》有交叉之處,且較為一致。《漢書》在記載漢高祖元年到漢武帝中期這段曆史的時候大多用《史記》舊文,但是因為作者的思想和取材的標準都有所不同,所以班固在選用《史記》舊文時也做了適當的改動。
漢武帝中期以後的史實,班固除了吸收父親班彪生前所作的65篇列傳和當時十幾家解讀《史記》的書外,還采用了大量的詩賦、奏議、詔令、天文曆法書、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以及班氏父子所聽到的故事和傳聞。
值得一提的是,班固在寫《漢書》時站在漢王朝的立場上,不承認項羽和王莽為皇帝,把他們都寫入“列傳”中,尤其是王莽,為了貶低王莽,班固把他放在了“列傳”的最後一位,而且班固在《漢書》中還對西漢的君主大肆地歌功頌德。
《漢書》開創了斷代史的敘史手法,這種體例為後代所承襲,以後曆朝曆代都修斷代史,都是修前一個王朝的曆史,這樣做的忌諱就不是太多,可以比較公正地記錄曆史。
《漢書》還在多個方麵實現了突破,它擴大了曆史研究的領域,在地理、天文五行、文學藝術等方麵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開創了目錄學,確立了書誌體,還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曆史文獻。
談到《漢書》,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作者班固。班固,字孟堅,是東漢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是史學家班彪之子,軍事家班超(“投筆從戎”說的就是他)的弟弟。他潛心二十年修成《漢書》主體部分,出征匈奴時因兵敗受牽連,死於獄中,年61歲。班固死後,他的妹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一起完成了《漢書》其餘的部分。班固生平善辭賦,有《白虎通德論》和《兩都賦》傳世。
《後漢書》是我國南朝劉宋時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的一部記載東漢王朝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主要記述了從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總共196年的曆史。
該書紀10卷和列傳80卷是由範曄所作,這本書取材於當時流行的七部關於東漢的史料,又參考了東晉史學家袁宏的《後漢紀》,敘事生動又簡明,所以就取代了以前各家關於東漢的史書。北宋的時候有人把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的《續漢書》中的“誌”30卷和《後漢書》合成一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