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史學,浩如煙海(2)(3 / 3)

《後漢書》在體例上有一些創新和變動,首先他準確地把握了東漢後期“母後臨朝”的政治特點,在帝紀後麵又添置了皇後紀,把東漢和帝後六個臨朝聽政的太後的事跡寫了出來。其次,又新增加了《列女傳》、《方術傳》、《獨行傳》、《文苑傳》、《宦者傳》、《逸民傳》、《黨錮傳》7個類傳。範曄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上為婦女立傳的史學家,而且《列女傳》所寫的17位女性並不都是什麼貞女烈婦,其中就有不符合封建禮教標準的東漢女詩人蔡琰。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敢地暴露政治的黑暗,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一方麵揭露那些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麵又表彰那些正直剛強、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

《後漢書》的作者範曄是南朝劉宋史學家、文學家,出生於著名的士族家庭,從小就博涉經史,以善寫文章而聞名於世,17歲時入仕,在政治上支持劉裕,劉裕代晉之後他先後擔任過很多官職,後來因為惹惱了彭城王劉義康,結果被貶宣城太守。

被貶宣城對範曄的打擊很大,他回想起平生的不得誌,心情非常苦悶,於是就開始了撰寫《後漢書》的工作,這一年他35歲,後來範曄從宣城調走,任長沙王的鎮軍長史,不久就因為嫡母(範曄是父親的妾所生,父親的正妻就是嫡母)去世時的違禮行為而受到彈劾,不過宋文帝比較欣賞他的才能,所以並沒有治他的罪。

此後範曄的仕途一直非常順利,做到了太子詹事,後來因為不肯迎合最高統治者,又卷入彭城王劉義康的叛亂,最終被殺害,享年48歲。

1.有誌者事竟成。

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5.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6.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漢書》

三分“魏、蜀、吳”——《三國誌》

《三國誌》是西晉時的史學家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史實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間的史實,受到了後人的推崇。

《三國誌》全書共65卷,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因為陳壽是西晉的朝臣,西晉又是從曹魏那裏得到的天下,所以《三國誌》尊曹魏為正統,並不承認蜀國和吳國。《三國誌》分別為曹操、曹丕、曹休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在《蜀書》中卻隻為劉備和劉禪寫了《先主傳》和《後主傳》,為孫權寫了《吳主傳》,為孫亮、孫休、孫皓三個人合寫了《三肆主傳》,由此可以看出蜀國和吳國的君主都隻有傳沒有紀。這就是典型的編寫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例子,也是《三國誌》的一個特點。

不過,陳壽雖然名義上尊曹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形勢,表明了他們是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陳壽這樣做是符合實際情況的,足見他的遠見卓識、調和曆史與政治的良苦用心。

《三國誌》總體來說記事比較簡略,《蜀書》是其中材料最簡略的,因為陳壽寫《三國誌》之前已經有魏國王沈的《魏書》和吳國韋昭的《吳書》存在,這就為陳壽的寫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魏國和吳國的史料也比較多。可是蜀國沒有設置史官,也沒有什麼現成的史料,所以材料就比較少,隻能靠陳壽自己去搜尋,他花了很大力氣才收集到一些材料,寫了15卷《蜀書》。所以,《蜀書》中很多重要人物的事跡都寫得十分簡略。另外,陳壽在《三國誌》中還表現出了品題人物的興趣,例如他認為劉備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傑,孫策、孫權是英傑等等。

陳壽在寫三國曆史人物時能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三國誌》對東漢和曹魏關係有所隱諱,但措辭微而不誣,並於別處透露出來一些真實情況。

陳壽是西晉著名史學家,年輕時曾在蜀漢政權做官,後來因為得罪宦官黃皓,所以多次遭到貶黜,他的老師是蜀國的學者譙周,譙周勸後主劉禪向西晉投降,隨後陳壽就在西晉做官,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全國統一,這時候48歲的陳壽開始撰寫《三國誌》。在撰寫史書的過程中,因為秉筆直書得罪了很多權貴,結果鬱鬱不得誌,65歲時病死在洛陽。

1.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