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三國誌》
風雨激蕩三百年——兩晉南北朝史書
我國曆史上記載兩晉南北朝曆史的史書總共有十本,他們分別是記錄兩晉曆史的《晉書》、記錄南朝劉宋王朝曆史的《宋書》、記錄蕭齊王朝曆史的《南齊書》、記錄南朝梁和陳曆史的《梁書》和《陳書》以及記錄北魏曆史的《魏書》、記錄北齊曆史的《北齊書》、記錄北周曆史的《周書》、記錄整個南朝曆史的《南史》、記錄整個北朝曆史的《北史》。囿於本書篇幅的限製,我們將它們放在一起做簡要的介紹。
1.《晉書》
《晉書》是唐太宗時官修的史書,編撰者共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都是唐初大臣)三人為監修;天文、律曆、五行等三誌由李淳風(唐代傑出天文學家、數學家)撰寫;擬訂修史體例是敬播(唐初學者、史學家),其他十六人均為唐初大臣。
《晉書》共130卷,包括帝紀10卷,誌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該書記載了從晉宣帝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並采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五胡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晉書》的作者眾多,都是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學者或是官員,保證了史書的質量。另外,該書還特別記述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史實,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可是《晉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收錄了很多神話和荒誕不實的傳說。
2.《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蕭梁時的大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撰寫,具體包括本紀10卷、誌30卷、列傳60卷,共100卷。今天存世的版本個別列傳有所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朝時高峻的《小史》、《南史》所補充的。“八誌”開始的時候排在列傳之後,後人又移到了本紀、列傳之間,並把“律曆誌”中的“律”與“曆”兩部分給分割開了。《宋書》收錄了當時大量的詔令、奏議、書劄、文章,保存了很多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進行研究。該書篇幅很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很注意為劉宋時的豪門士族立傳。
3.《南齊書》
《南齊書》是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史學家蕭子顯(他是南朝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撰寫,記述南朝蕭齊王朝從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到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總共23年的史事,是現存的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蕭子顯以南齊宗室的身份去撰寫南齊的曆史,這在我國古代的修史活動中是非常獨特的,沒有第二個人這樣做。《南齊書》主要有帝紀8卷、傳40卷、誌11卷,共59卷。
4.《梁書》
《梁書》由姚察(史學家,南朝陳時為吏部尚書,後來又入隋為官)和姚思廉(姚察之子,唐朝初期史學家)父子撰寫,主要包括本紀6卷、列傳50卷,共56卷,沒有表和誌。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多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名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由姚察撰寫,這部分幾乎占了《梁書》的一半。
姚思廉撰寫《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很多梁、陳、隋的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分沒有使用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是以散文書寫,值得一提的是唐初名臣魏征也參與了《梁書》的編撰,《梁書》的“論讚”部分就出自魏征的手筆。
5.《陳書》
《陳書》為姚思廉所撰寫,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主要記載了從陳武帝陳霸先即位(公元557年)到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公元589年),前後33年間的史實。《陳書》共36卷,其中本紀6卷,列傳30卷,沒有表誌,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陳書》在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了陳朝自己修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的舊稿外,還有陳王朝《永定起居注》8卷,《天嘉起居注》23卷,《天康光大起居注》10卷,《太建起居注》56卷,《至德起居注》4卷等曆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另外在閱讀《陳書》時要注意魏征撰寫的總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