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魏書》
《魏書》由北齊文學家、史學家魏收撰寫,是一本紀傳體史書,主要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鮮卑拓跋魏)的曆史。全書共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誌20卷。因為有些本紀、列傳和誌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兩卷,或上、中、下三卷,所以實際上共130卷。
《魏書》是我國封建社會曆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另外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誌。《魏書》的誌,新增了《官氏誌》、《釋老誌》兩篇。《官氏誌》先記錄官製,後敘述姓族,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釋老誌》記錄佛、道二教,以佛教為主。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整個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曆史特點。
7.《北齊書》
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寫,屬於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了從北魏分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前10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一直到北齊亡國,前後大約50幾年的史實,而以記錄北齊曆史為主。
8.《周書》
《周書》由初唐時的大臣、史學家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全書共50卷,包括本紀8卷、列傳42卷。該書記載了宇文氏建立的北周(557-581)的曆史,《周書》不隻是記述了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在內容上還兼顧了同時代的東魏、北齊、梁與陳等四朝發生的一些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動亂都有詳細的記錄,反映了當時中國曆史發展的大勢,再現了紛繁的曆史事件。
9.《南史》和《北史》
《南史》由唐朝史學家李大師、李延壽父子編撰,是紀傳體史書,全書共80卷,主要有本紀10卷,列傳70卷,記載了從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之間宋、齊、梁、陳四國170年的曆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父子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彙合起來,刪繁就簡,以便閱讀。列傳部分有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對於了解門閥製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便利之處。
《北史》是彙合並刪節記載北朝曆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一本紀傳體史書。主要包括魏本紀5卷、齊本紀3卷、周本紀2卷、隋本紀2卷、列傳88卷,共100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到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的曆史事實,共記述了北朝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232年的曆史。
《北史》雖然在內容上偶爾會有略顯蕪雜的地方,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練,頗受後代的重視,以致《魏書》、《北齊書》、《周書》三本史書在唐朝以後都殘缺不全的時候,後人就多取《北史》裏麵的內容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曆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本史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
“以古為鏡”——《隋書》
《隋書》共85卷,主要包括帝紀5卷,列傳50卷,誌30卷。本書前期由唐初名臣魏征任主編,魏征去世後由長孫無忌任主編,唐高宗顯慶元年修成。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階段到全部修完共曆時35年。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他的編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要有顏師古、孔穎達、於誌寧、李淳風等人。
《隋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書貫穿了以史為鑒的思想,因為唐朝的開國君主和很多開國元勳都親身經曆過隋末農民戰爭,對隋朝滅亡的教訓記憶猶新,所以唐朝開國君臣非常注意總結隋朝滅亡的曆史教訓,唐太宗也提出了“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看法,這樣一來“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
其次,《隋書》的主編魏征為人剛正不阿,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諫臣,號為“良史”,他主持修史時能堅持據事直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不像後代史書的一些紀傳有那麼多的忌諱。比如說他在寫隋文帝時稱他“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對隋煬帝“矯情飾貌”,“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了出來,沒有一點隱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