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史學,浩如煙海(3)(3 / 3)

另外,盡管虞世南(初唐大臣,開國功臣之一,政治家、文學家、大書法家)在唐朝已經成為唐太宗非常信任的大臣,但紀傳中寫到他哥哥虞世基(隋朝文學家、書法家,隋煬帝時的佞臣)的罪惡時,絲毫不加掩飾;再如,盡管裴矩(隋朝大臣、唐初官至民部尚書)、何稠等人已為唐臣,但對他們在隋朝的作為,也不加任何掩飾。這些方麵都是《隋書》勝於其他史書的地方。

此外,修《隋書》時距離隋朝滅亡的時間比較近,有很多隋朝的史料可以查證,而且當時許多隋朝遺老仍然健在,可以通過訪查直接補寫史事。《隋書》還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方麵的珍貴資料,其中十誌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製度,有些部分甚至已經追溯到了漢魏。

追憶盛唐風采——《舊唐書》和《新唐書》

1.《舊唐書》

《舊唐書》由五代時後晉的政治家、史學家劉昫主持編撰,是我國現存的最早係統記錄唐代曆史的一部史學著作,原名《唐書》,等到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為《舊唐書》。《舊唐書》共200卷,全書包括本紀20卷,誌30卷,列傳150卷。

《舊唐書》本紀部分的高祖至代宗時期的史實,基本脫胎於吳兢、韋述等撰寫的《唐書》帝紀部分;德宗至文宗時期的史實,大體圍繞相關實錄加工編纂而成,與前半部已經有現成帝紀可以直接引用的情況並不相同;武宗之後的史實,基本上采用的是賈緯編著的《唐年補遺錄》。《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麵,有著它巨大的功勞。這一點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舊唐書》在研究我國土地製度、賦稅製度等方麵也做出了很有見地的總結。關於唐朝的均田製、租庸調製和兩稅法,書中都有比較翔實的記載,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尤為可貴的是,《舊唐書》的誌裏保存了內容相當豐富的我國科技史的資料。

在《舊唐書》的《賈耽傳》裏記錄了他所著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地理學上非常珍貴的資料,這是中外地理學家研究古地理學的極為珍貴的記錄。

當然,《舊唐書》裏也有很多錯誤,比如說轉抄的痕跡很明顯,甚至出現了某些人物同時並列兩傳的情況,但是這些都不能抹殺《舊唐書》的優點和功績。

2.《新唐書》

《新唐書》是記載唐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宋仁宗下詔編撰,由北宋名臣歐陽修、宋祁等人負責修撰(該書花費了大約17年的時間編撰,前10年由宋祁主持編修,後7年由歐陽修和宋祁共同主持),在宋仁宗嘉佑五年編撰完成,由宰相曾公亮進呈給宋仁宗。全書共225卷,其中本紀10卷、誌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

《新唐書》的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有文名,曾任知製誥和翰林學士等職)負責編撰,他前後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完成了列傳部分;誌和表分別由範鎮(北宋名臣)、呂夏卿(北宋大臣、史學家、政治家)負責編寫;本紀10卷和讚、誌、表的序以及《儀衛誌》、《選舉誌》等篇幅都是歐陽修所作。

因為宋祁是歐陽修的前輩,所以歐陽修在後期主持編修《新唐書》時,出於對宋祁的尊重就沒有把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去統一編撰,因此《新唐書》存在著風格體例不同、記事矛盾的缺點。

《新唐書》增添了《舊唐書》所沒有的《儀衛誌》、《選舉誌》和《兵誌》,其中《兵誌》屬於《新唐書》的首創。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遺失了很多史料,唐穆宗之後唐朝又沒有官修的《實錄》,所以宋祁在為唐朝後期人物立傳時采用了很多小說、私人筆記、私人傳記、碑誌、家譜、野史等材料。

當然,《新唐書》也存在著一些缺點,除了風格體例不同、個體記事矛盾外,還存在著惡意貶低農民起義軍領袖的缺點,封建正統思想比較嚴重,例如稱黃巢(唐末起義軍領袖)為“逆臣”,稱呼竇建德(隋末起義軍領袖)時也用了非常惡毒的詞彙,稱呼武則天為“弑君篡國之主”等等,而且《新唐書》中的本紀和列傳部分也太過簡單,有的篇章讀之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