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亂世沉浮——《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1.《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叫做《梁唐晉漢周書》,是宋太祖下詔編纂的官修史書,由北宋初年的名臣薛居正編修,另有當時的多位文人學者參與編修。主要記載了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開始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為止,這期間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的史實。
全書共150卷,包括本紀61卷、誌12卷、列傳77卷,其中五代的曆史為《書》,是斷代史,《誌》的部分則是五代典章製度的通史,《雜傳》部分記錄的是包括十國在內的各個割據政權的大致情況,十國中對五代各朝稱臣的國家,比如說南平(荊南,十國中的一個小國,由高季興建立,占有湖北西部和重慶東部)、楚、吳越(都是五代十國時的割據政權)等國,就把它們列入《世襲列傳》,其餘的不尊奉五代各朝的國家就被列入《僭偽列傳》,契丹、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就被列入《外國列傳》。
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為主線,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線,敘述的條理非常清晰,較好地展現了這段曆史的麵貌,所以這本書雖然名為五代史,實際上是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各個民族的一部斷代史。
《舊五代史》參考了五代各朝的實錄,又有範質(後周宰相、北宋初年宰相)的《五代通錄》作為底本,所以修史工作十分順利,隻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寫好了。
2.《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由歐陽修修撰,原名《五代史記》,為了區別於薛居正等人編撰的五代史,所以又被稱為《新五代史》,該書是唐代設館修史之後的唯一私修正史。全書共7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記錄了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53年間的曆史。
歐陽修作《新五代史》的目的是要抨擊五代時那些沒有廉恥的亂臣賊子,達到孔子所說的“《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的目的。歐陽修在公元1036年之前就開始動手寫作,到公元1053年才基本完成,歐陽修去世後這本書被收藏進了北宋的國家圖書館。
《新五代史》首創《職方考》,用表的形式將五代十國290多個州郡的廢置變化情況清楚地表示出來,另外該書對十國曆史的記述也更為完備。值得注意的是,歐陽修在修史過程中的個人好惡深深影響了對曆史人物的評價,遭到了後人的批評。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新五代史》
媲美《史記》——《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為“通鑒”,是北宋名臣、史學家司馬光用了19年的時間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的編年體史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全書300多萬字,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以時間為綱,具體事件為目,主要記載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時為止,這期間16朝1362年的曆史,在中國的官修史書中占有重要地位。
該書是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北宋官員、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主修漢史部分)、劉恕(北宋官員、史學家,《資治通鑒》的副主編,主要負責三國至南北朝部分)、範祖禹(北宋官員、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負責唐代部分的編寫)、司馬康(司馬光之子)等人一起編撰的,該書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涉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在書中編者總結了大量的經驗教訓,供北宋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就是以曆史的得失作為借鑒來加強封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