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中國史學,浩如煙海(4)(2 / 3)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語作為全書的時間框架體係,例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的計時術語。“閼逄”相當於漢語“甲”,“攝提格”相當於漢語“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對於這個問題司馬光沒有任何交代。其實這些語言是我國三皇時代官方使用的時間術語,所以才被司馬光采用為曆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曆史的正統。

《資治通鑒》人為規定了一些特殊的稱呼,如皇帝和皇後去世稱為“崩”,王公去世稱為“薨”等。此外,該書還有強烈的正統立場,例如寫到三國時就以曹魏為正統,南北朝時期就以南朝為正統,五代十國時以五代為正統。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夫,出生於河南光山縣,原籍是陝州夏縣涑水鄉,世稱涑水先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曆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代,生前擔任過宰相,死後被追封為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中國古代官員最好的諡號)。他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公正不阿,他的人格是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是當時士大夫的楷模,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都一樣尊重他,為後人所敬仰。

司馬光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司馬池(北宋出名的清官)正擔任光山縣令,就給他取名為“光”。司馬光從小就好讀史書,手不釋卷,不知寒暑不知饑渴。

公元1038年,司馬光中進士,起初擔任了一些小官,後來經龐籍(北宋樞密副使)推薦,進入中央工作,以後一直做到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隨後司馬光開始編撰《通誌》,想以此作為統治者的借鑒。公元1066年,他編成了八卷《通誌》,進呈給宋英宗,宋英宗鼓勵了他,下令設立書局續修史書,並且還供給費用,讓司馬光自己挑選增補人員。宋神宗即位後為司馬光編寫的史書賜名《資治通鑒》,還親自為該書寫序。

這個時候,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變法,屬於守舊派的司馬光竭力反對,經常和王安石在宋神宗麵前爭論,宋神宗想調和他們倆的矛盾,就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卻堅決地推辭了。公元1070年,他自請離京外任,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禦史台,繼續編纂《資治通鑒》。公元1084年成書,升為資政殿學士。

宋神宗去世後,年僅10歲的宋哲宗登基,太皇太後高氏臨朝聽政,任命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上台後在幾個月的時間裏罷黜變法人物,廢除新法,史稱“元佑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他死後當時開封市的百姓馬上罷市,祭奠他的人成千上萬,他的故鄉陝州夏縣每家每戶都為他戴孝,祭祀他,就像自己的親人去世一樣。

脫脫的三部大作——《宋史》、《遼史》、《金史》

1.《宋史》

《宋史》在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元末重臣,中書右丞相)先後主持修撰,在修撰《宋史》的同時也修撰了《遼史》和《金史》。《宋史》全書共計496卷,大約500萬字,其中包括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史書。《宋史》前後隻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修成了,有很多知名的文人學者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