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不但記載了金建國以後120年的曆史,而且專門敘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跡,回顧女真族建國之前的曆史,因此保存了大量女真族早期曆史的珍貴材料,受到後世史學家的重視;在《本紀》的末尾,設立了《世紀補》一篇,專門記述了金朝幾位沒有做過皇帝,而被後代追認為皇帝的皇族成員的大致事跡,這在體例處理方麵表現得非常得體,為後代修史者所繼承。
另外,《金史》在全書末尾還專門寫了一篇《金國語解》,用漢語標出了官職稱呼、人事、姓氏、物象等的女真語稱謂,它是參照閱讀《金史》以及研究女真族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金史》還根據實際需要,創立了《交聘表》,用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詳細記述了金國與自己的鄰國(宋、西夏、高麗)的和戰以及來往關係,形式新穎,內容清晰。
在史料剪裁以及記述方麵處理得比較得體,而且所載內容在真實性方麵也是有保證的。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表和誌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將金朝的典章製度比較係統、全麵地記錄了下來。
都是朱元璋催的——速成的《元史》
《元史》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朝滅亡的那一年(公元1368年)下詔修撰的,由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第一任丞相)監修,宋濂(明初大文學家、史學家)、王禕(明初史學家)主編。《元史》全書隻用了188天的時間就編寫完成了除元順帝一朝以外的本紀37卷、誌53卷、表6卷、傳63卷,總共159卷。這次修史的材料主要是大將徐達從元大都繳獲的元朝十三位皇帝的實錄和元代編修的《經世大典》(為典章製度史)。
由於這次編纂的時間太過倉促,缺乏元順帝時的史料,所以並沒有完成全書。隨後明太祖就派人到全國各地搜尋、調集元順帝時候的史料,然後命宋濂等人繼續修撰,又用了143天的時間增編元順帝紀10卷,增補元統(元順帝年號,公元1333年是元統元年)之後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貨誌》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傳》36卷,共計53卷,然後把前後兩書合並,按照本紀、誌、表、列傳進行劃分,合並後的《元史》共210卷,曆時331天完成,主要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曆史。
《元史》的本紀以記錄忽必烈事跡的《世祖本紀》和記載元順帝事跡的《順帝本紀》最為詳盡。《元史》的誌書對元朝的典章製度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史料。其中以《天文》、《曆誌》、《地理》、《河渠》四誌的史料最為珍貴。《元史》的列傳有類傳14種,它們大多沿襲以前的史書,沒有什麼新意,隻有《釋老》一傳是《元史》的創新。《元史》的列傳部分還有個特點,那就是所敘述的事都有詳細的年、月、日記載,這就更增加了它的參考價值。《元史》的體例比較整齊,文字淺顯,敘事又明白易懂,還保留了當時的大量方言土語,這和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淺顯通俗的文字是分不開的。
《元史》的編修者違反了長久以來流行的修史慣例,把一些儒家學者認為根本就不值一提的史實也記入了《元史》之中。比如說本紀中記載作佛事的事情,禮樂誌中記載遊皇城的事情,列傳中則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麵,其次才是方伎傳。這些內容雖然有悖慣例,但是卻恰恰真實反映了元代的社會情況,為研究金朝、元朝時期佛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元史》之中也有很多錯誤的地方,例如前後重複,失於剪裁;又不互相進行比對,以至於前後不對應等等,在此不做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