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史學,浩如煙海(5)(3 / 3)

“二十六史”是“二十四史”加上民國初年修成的《新元史》和《清史稿》,被稱為“二十六史”。相對於“二十四史”而言,《新元史》和《清史稿》隻能屈居“編外正史”地位了。

1.《新元史》

《新元史》是清末民初的官員、學者柯劭忞(mín)花費了30年的時間完成的,他以《元史》為底本,重新修訂編撰,在1920年完成了整本書。1921年,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之中。全書共257卷,其中本紀26卷、表7卷、誌70卷、列傳154卷。

《新元史》在《元史》的基礎上在本紀前多加了一篇《序紀》,記述了成吉思汗以前的曆史,又在本紀的末尾加了一篇《昭帝紀》(元昭帝是元順帝的兒子),《新元史》把元初不肯投降元朝的人物和元末時的農民起義領袖都寫入了列傳之中,此外該書還糾正了《元史》的一些錯誤。該書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寫《藝文誌》,而且書中所引用的材料都沒有注明出處。

2.《清史稿》

《清史稿》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編修的、記載清朝曆史的《清史》的未定稿,該書的編修工作曆時十餘年,到1927年的時候主編趙爾巽(xùn,他是清末高官,1927年去世)看到書稿已經基本完成,因為擔心時局有變(當時國民政府正在進行北伐)和自己的身體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就決定以《清史稿》之名將該書出版了。

《清史稿》全書共536卷,其中本紀25卷、誌142卷、表53卷、列傳316卷,記載了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到1911年清朝滅亡,這期間總共296年的曆史。因為現在沒有按照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朝史書,再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所以說它的價值仍然不可忽視。

《清史稿》是在參考《清實錄》、《清國史》、清《聖訓》、《清典誌》等資料的基礎上修成的,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的珍貴史料。此外,該書還在體例上進行了某種創新,例如它在宣統皇帝還在世的情況下寫了《宣統紀》,在誌的部分新修了“交通支”、“邦交誌”,在表的部分新修了軍機大臣和理藩院的內容,列傳中還首創了“疇人、藩部、屬國”三傳,而且還為反清鬥爭中的一些重要人物立傳,比如鄭成功、洪秀全等人。

《清史稿》還明確地站在清朝政府這一邊,反對革命,反對近代的進步活動,誣陷革命人物。

另類的史學體例:包括南宋史學家鄭樵開創的“通誌”體,南宋史學家袁樞開創的“紀事本末體”,另外還有一些私人曆史筆記,如顧炎武的《日知錄》和清朝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