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文學長河,流光溢彩(1)(1 / 3)

從古老的《詩經》、楚辭,曆經漢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直到明清小說,中國文學的長河奔騰不息、流光溢彩。讓我們乘坐時光快艇順流而下,一覽中國文學的風采神韻。

最古老的詩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同時它也是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305篇詩歌,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西漢時它被尊為儒家經典,稱為《詩經》,一直沿用到今天。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詩經》是西漢時的毛亨和毛萇傳下來的《詩經》,也被稱為“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各諸侯國流傳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間歌謠,總共有“十五國風”,共有160篇詩歌,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也就是當時的貴族舉行宴會或是諸侯朝會時的樂歌,這部分共有105篇詩歌,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另外小雅中也有一部分古代勞動人民的作品。“頌”的部分主要分為三頌,即“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全都是頌神或是頌祖先的樂歌,但是“魯頌”4篇全都是歌頌還在世的魯僖公的內容,“商頌”中也有阿諛國君的詩歌。

另外,《詩經》的“六義”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後三個說的是寫作或是修辭手法。

關於《詩經》詩篇的由來,有三種說法:

采詩說: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左傳》,說的是西周時周天子為了了解百姓的想法,就派人在春天的時候到全國各地去“采詩”,《詩經》裏的詩篇就是這樣來的。

獻詩說:《國語·周語》記載周天子為了更好地了解國家的實際情況,讓百官獻詩,然後把這些詩歌編成《詩經》。

刪詩說:這種說法認為古代原來有三千餘篇古詩,孔子刪去了大部分,隻留下了305篇,就是今天的《詩經》。

《詩經》全麵展示了我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麵貌,包括曆史敘事詩,如《生民》、《公劉》;諷喻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思婦思鄉哀怨詩,如《小雅·何草不黃》、《王風·君子於役》;勞動詩歌,如《豳風·七月》;還有愛情詩,如《秦風·蒹葭》、《衛風·木瓜》等等。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7.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8.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屈原的慷慨悲歌——“楚辭”

“楚辭”又被稱為“楚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所創造的一種詩歌體裁,一種是西漢時劉向把屈原以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的作品集——《楚辭》(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是運用楚地(今天的湖南、湖北)的文學樣式和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山川人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楚辭》中收錄了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還有宋玉和劉向等人的作品,因為《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所以後人又稱“楚辭”為“騷體”。《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在漢代大放異彩的賦體,而且還影響了曆代散文的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屈原本名叫屈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貴族、大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早年受到楚懷王信任,經常和懷王商議國事,並且還參與法律的製定,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對內主張施行“美政”,後來遭到奸人讒害,被楚懷王疏遠,並被楚懷王逐出國都,開始了流放生涯。楚懷王在秦國被囚禁至死,楚襄王即位後屈原仍然被迫害,並且被放逐到了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在江南聽到了這個消息,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經破滅,在同年五月投汨羅江而死。他開創了“楚辭”這種文體,創作了《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傳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