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文學長河,流光溢彩(1)(2 / 3)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2.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漁父》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5.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7.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湘夫人》

8.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九章·涉江》

雍容華麗的文章——漢賦

“漢賦”是西漢時出現並發展成熟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文與韻文結合,專門從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敘修飾文章;從賦的內容上看,側重於“體物寫誌”。

漢賦的結構通常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為“亂”或是“訊”的結尾,漢賦在寫法上大都以豐富的辭藻和巧妙的描寫、比喻來大肆鋪陳,為漢王朝的強大或是統治者的文治武功大唱讚歌,隻是在結尾的地方略寫幾筆諷諫之語。

漢賦的內容可以分為5個方麵:一是渲染宮殿城市的宏偉與繁華;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曆;四是抒發懷才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前兩個方麵是漢賦的代表。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大多數文人都致力於賦的寫作,因此盛極一時,後世把漢賦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做散體大賦,通常都是成千上萬言的鴻篇巨製,代表作家有西漢時的賈誼(代表作有散文《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大賦《吊屈原賦》、《鵬鳥賦》)、枚乘(代表作《七發》)、司馬相如(代表作《子虛賦》、《大人賦》、《長門賦》)、揚雄(代表作《甘泉賦》、《河東賦》),東漢時的班固(代表作《兩都賦》)、張衡(著名的天文學家,代表作《二京賦》),他們都是大賦的行家。

小賦則揚棄了大賦篇幅過長、堆砌辭藻、舍本逐末、缺乏真實情感的缺點,在保留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篇幅較小,譏諷時事而且帶有真實情感,用於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小賦名家有東漢的趙壹(東漢末年辭賦家,代表作《刺世疾邪賦》)、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文姬的父親,代表作《述行賦》)、禰衡(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孔融的好朋友,被江夏太守黃祖殺害,代表作《鸚鵡賦》)等。

“三曹”扛大旗——建安文學

“建安”是東漢漢獻帝的年號,具體指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曆史上把這個時期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三曹”和“建安七子”,還有一個女詩人蔡文姬。建安文學總的藝術風格是慷慨悲涼,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感情,因為當時的文人主要團結在曹操周圍,而曹操又常駐在鄴城,所以建安文學也被稱為“鄴下文學”,另外後人把建安文學時期的文學藝術形式稱為“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有:

曹操:曹操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東漢末年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曹操在文學方麵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樂府詩上,代表作是《龜雖壽》、《短歌行》、《蒿裏行》、《觀滄海》等。他的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慷慨悲涼為主要特色,積極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發展,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1.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觀滄海》

3.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4.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蒿裏行》

曹丕: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三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在文學方麵和父親曹操、弟弟曹植合稱為“三曹”。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所寫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篇專題論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燕歌行》

曹植:曹植,字子建,三國時曹魏詩人、文學家,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南朝劉宋時的文學家謝靈運稱讚他“才高八鬥”。曹植的詩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部分,前期詩歌多表現他作為貴族子弟的生活和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自己在曹丕壓製下的憤慨和哀怨的心情。他在五言詩的創作上有很大貢獻,主要代表作有《白馬篇》、《登台賦》、《洛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