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白馬篇》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
3.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皓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洛神賦》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時期七個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個人是建安時期除了“三曹”之外的優秀文學家,為後世所推崇。
“建安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成為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一些貢獻。“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自己獨特的風貌。孔融擅長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都很擅長,他的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作品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麵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擅長詩、賦,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也擅長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富於文采。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代表作是《七哀詩》與《登樓賦》。
蔡文姬:蔡文姬是東漢末年才女,文學家,博學能文,擅長詩賦,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滿腔悲憤化作一聲長嘯——正始之音
“正始”是曹魏廢帝曹芳(曹丕的孫子)的年號,他在位期間曹魏政權被司馬懿父子掌握,司馬懿父子大肆屠殺反對派,何晏、夏侯玄、嵇康等人先後被殺,當時的文人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覺,普遍存在危機感和幻滅感,因此詩壇風氣大變,反映民生疾苦和抒發豪情壯誌的作品少了,表達個人憂憤的詩歌增多了。由於受到玄學的影響,詩歌也逐漸和玄理相結合,變得詞旨淵永、寄托遙深。因此後世將正始時期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的文學稱為“正始之音”。
正始年間,阮籍、嵇康、山濤(司馬氏心腹、西晉重臣)、王戎(西晉重臣,以吝嗇聞名)、向秀(西晉官員,被迫和司馬氏合作)、劉伶(著名酒鬼,堅持不與司馬氏合作)、阮鹹(阮籍的侄子,西晉官員)七人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一起縱情飲酒、遊玩,世稱“竹林七賢”。
阮籍:三國時曹魏詩人,字嗣宗,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後世稱為“阮步兵”。喜愛老莊之學,政治上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和嵇康、劉伶等人為友,世稱“竹林七賢”,代表作有《大人先生歌》、《詠懷八十二首》等。
阮籍通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
阮籍為人灑脫不羈,喜怒不形於色,和人說話聊天總是說得非常玄妙,從來不評論人物的是非。阮籍平時喜歡做青白眼,見到自己喜歡的人就做青眼,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就做白眼。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詠懷八十二首·其二》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曹魏詩人、哲學家、琴藝家,竹林七賢之一,是阮籍的好朋友。他在哲學上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在政治上同情曹氏政權,堅決不和司馬氏合作,最後被司馬昭下令殺死。他是魏晉思想界和文藝界的天王級人物,魅力曾經傾倒了無數人,其人格和文化影響非常深遠。文學上的代表作有《與山巨源絕交書》、《四言詩》等。
非湯、武而薄周、孔。
——《與山巨源絕交書》
辭采豔麗、內容空洞——太康文學
太康文學是指西晉建國後大約四十年間的文學,這個時期的文學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形式主義的文風日趨嚴重,片麵追求文學形式的華美,文學成就並不是很高。這個時期的文人都自覺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們的作品大都充滿了華麗的辭藻,描寫繁複詳盡並且大量運用排偶,詞采豔麗成了這個時期詩文的主要特色。
太康文學的代表作家有陸機、潘嶽、左思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