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下”——陶淵明和田園詩
中國古代的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人的勞動生活為題材,由陶淵明開創。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名將陶侃是他的曾祖父,世稱靖節先生。他是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的開創者。
早期的時候,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後來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歌的主要題材,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歸去來兮辭》
4.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傳》
5.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
6.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八首·其一》
7.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
——《讀山海經》
南北朝的兩位文學大腕——鮑照和庾信
鮑照是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元嘉三大家之一,出身貧賤,年輕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那裏做官,隨後又做過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後來在臨海王劉子頊(xū)的叛亂中被亂軍殺死。
他在文學創作方麵比較擅長樂府詩,代表作《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自己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深深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憤懣和理想幻滅的那種徹骨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上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另外還有駢文作品《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
庾信,字子山,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一代宗師,後來奉命出使北朝時又被留在了北方,受到重用,所以他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
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庾肩吾(南朝梁文學家、書法理論家)出入簡文帝蕭綱的宮廷,後來又和徐陵(南朝梁著名文學家)一起成為“宮體詩”的代表作家,滯留北方期間,漸漸受到北朝文學的影響,終於成為一代宗師,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有《哀江南賦》。他早年的詩文輕豔流蕩,富於辭采之美,到北朝後他的詩文大量地抒發自己懷念故鄉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格蒼勁、悲涼,所以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1.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2.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哀江南賦》
盛唐氣象,初露崢嶸——初唐四傑與陳子昂
“初唐四傑”是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詩人,他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簡稱“王楊盧駱”。“初唐四傑”之所以齊名,是因為他們在詩文創作上都致力於改變當時的文壇風氣,雖然他們的詩文並沒有擺脫南朝齊梁以來的綺麗的風格,但是已經初步扭轉了當時的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了人生,開始關注生活,題材比較廣泛,風格也比較清俊,是唐初文壇新舊過渡時期的代表人物。
王勃:字子安,他的祖父是文中子王通(隋末著名學者),他年輕時寫的《滕王閣序》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傳世名句,去世時年僅27歲。
王勃反對唐初以上官儀(唐初宰相,上官婉兒的爺爺)為代表的“上官體”,主張改變詩風。他創作出了“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楊炯:唐初詩人,以邊塞征戰詩聞名於世,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代表作《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從軍行》中的“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為傳世佳句。
盧照鄰:唐初詩人,一生命途多舛,最後投水自盡。他擅長七言歌行,推動了七言古詩的發展,被楊炯稱譽為“人間才傑”。代表作《長安古意》,全詩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豔,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然沒有擺脫南朝詩風影響。
駱賓王:初唐詩人,7歲能詩,據說《詠鵝》詩就是這個時候寫的,早年擔任一些小官,後曾跟隨徐敬業(唐開國功臣英國公李績的孫子)公開反對武則天,失敗後不知所終。代表作品有《在獄詠蟬》、《討武氏檄》、《帝京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