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楷書一反初唐的風格,行以篆籀之筆,變瘦硬為雄渾豐腴,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弘,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出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那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型例子。他的代表作有《東方朔畫像讚》、《祭侄稿》、《多寶塔碑》、《顏勤禮碑》、《中興頌》等等。
柳公權,中唐大臣,官至太子少師,唐代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與顏真卿齊名。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他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歐陽詢和顏真卿的字最好,就慢慢地汲取了歐陽詢和顏真卿書法的長處,在晉人勁媚和“顏體”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
柳公權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曾經“筆諫”唐穆宗。他的書法結構嚴謹,筆畫鋒棱明顯,偏重於骨力。代表作品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大唐回元觀鍾樓銘》等。
甲骨文,我國已經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比較完整的文字。具體來說,是指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比較多。
金文,又被稱為銘文或是鍾鼎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者是籀。金文書法有兩種風格,一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畫起止多露鋒芒;二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畫多挺直,不露或是少露鋒芒。
身經六朝的書法家——楊凝式
楊凝式是五代時最傑出的書法家,擅狂草。他生於晚唐,卒於後周顯德年間,曆經六朝,官至宰相、三公,他擅長以“裝瘋”避禍,以此安然度過了晚唐和五代的戰亂。
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後來又學習“二王”,最終一變唐朝書法,開奔放奇逸之風。不管是布白,還是結體,都能讓人耳目一新。他的書法代表作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誌圖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韭花帖》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深得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筆意,狂草《神仙起居法》更是運筆奇異,在草書中時常加入一些行書,後人稱之為“雨夾雪”。
楊凝式是書法史上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朝丞相李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又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出的統一的文字書寫形式。小篆作為大眾書法形式一直流行到西漢末年,才徹底被隸書所取代。但是由於其字形優美,始終為曆代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新奇古怪,而且還可以隨意添加曲折,所以一直被曆朝曆代的皇帝用來製作印璽。李斯是小篆的鼻祖,代表作有《泰山刻石》等。
蝌蚪文也叫“蝌蚪書”或是“蝌蚪篆”,是書體的一種,因為其粗尾細形就好像蝌蚪一樣,才命名為蝌蚪文。這種文字產生於漢末,書寫的關鍵在於筆畫起止都以尖峰來書寫,起筆和收筆都比較尖銳,中間稍前部分則加重線條,充滿了表現毛筆特性的趣味。這種文字在曹魏時使用比較廣泛,但是因為在書寫運用方麵非常容易造成整體畫麵的太過尖銳,對線條和整體布局無法協調,所以唐代以後就很少見到了。
書法“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宋四家”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的合稱,後世認為他們四個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最高成就的書法家。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為人正直,性格豁達,又才華橫溢,是我國古代文化史上少有的天才,他的書法可當得“宋人第一”。